古称崞县,始置于秦始皇,属雁门郡。 原平普济桥
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原平县,属太原郡。
东汉,改属雁门郡。
西晋末年,复置云中县(其治所位于今原平市云水镇境内)。
北魏永兴二年(410年),置石城县。始光三年(426年),于红池村置敷城郡。
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属恒州繁峙郡;其时县境南又置崞山县,亦属恒州。武定四年(546年),置廓州于石城,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州治在今崞阳镇。[1]
北齐,废三郡,改廓州为北显州,州治在今崞阳镇。[1]
北周,废州复石城县,属并州总管府。[1]
隋开皇五年(585年),仍称石城县,属代州。开皇十年(590年),自秀容移平寇县于石城;同时,另置铜川县,县治在今城头村。大业二年(606年),并废,始改平寇为崞县,属雁门郡,县治在今崞阳镇。[1]
唐贞观元年(627年),崞县属河东道代州管辖。贞观五年(631年),以思结部落驻于秀容境,置怀化县,属顺州,县治在怀化南街。贞观十二年(638年),改属代州,后并入秀容。证圣元年(695年),分五台、崞县之地置武延县,属代州,县治在今唐林岗村。神龙元年(705年),改称唐林县,属代州。[1]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分唐林县置白鹿县。[1]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为唐林县。[1]
后晋,改唐林县为广武县,后复为唐林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