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甲骨文中有一类字形作图1、图2,部分学者认为它们包含了两个字形——“永”和“𠂢(pài)”,字形像有支流的河流。“永”和“𠂢”最早为同一字,直到篆文,“永”“𠂢”二字才真正分化,“永”义为水长流;“𠂢”表示支流,也就是后来的“派”字。因“𠂢”字的形体看起来与水无关,后加水旁。篆文作图4,楷书作派,本义是江河的支流。[2] [6]
也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的“永”由表示行进的“彳”、“人”、“水”三部分组成,字形像是人在水里游泳,“𠂢”则是另外一个字。“永”本表“游泳”,后假借为“永久”,这才与“𠂢”的意义有了某种联系。“永”与“𠂢”两个字并非同时出现,“永”字当先出。《说文解字》中,“𠂢”是反写的“永”。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永,从彳从人,人之旁有水点,会人潜行水中之意,为泳之原字,《说文》:‘永,长也。象水巠理之长’亦不确。永字既为长义所专,遂更加水旁而作泳以表永之本义,又自永之原字字形观之,其中有偏旁彳及水点,故以象水流之别出支派,如道路之歧出也,后世为永字区别,遂反永而为𠂢。“徐中舒先生认为“永”字形与“水流支系”相似,故借“永”形表“𠂢”。可见,“永”与“𠂢”本为一字并无所谓的“反文”关系。所谓的“反文”可能是汉人根据两字的意义在小篆上强生区别,造出了一个反文,而非天然。[7]
模仿也好,偶合也好,在造字人的心里,“𠂢(派)”字表示“水流支系”无疑。
主干是河,支流也是河。派字地位上升,扩大指一般河流。如晋代应贞《临丹赋》:“览丹源之冽泉,眷悬流之清派。”转移到社会人事,在宗族、学术、武术、文艺、宗教、政治、军事、思想、道德、习气等方面,一部分人属于相同的一类,像江河之有支流,就用派字喻称。宗族的分支称宗派,宗教的分支也叫宗派。学术和文艺派别,《汉书·艺文志》中叫做流,汉以后称为派。文学中有桐城派、公安派。京剧中有京派、海派等不同表演风格。武术中有门派。人生观中有乐天派,指处世抱乐观态度的一类人。至于政治、思想方面的派则进一步分类而名目繁多,有党派、“左派”、右派、维新派、革命派,等等。
派是河流的分支,由此抽象出分和摊派的意义。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贾珍吩咐将方才各物留出供祖宗的”和“自己留了家中所用的”,其余的“派出等第,一分一分的堆在月台底下”。
派遣是派字的一个常用意义,大概是排字的借音。排字的安排义从战国用到明代,宾语主要是物;到清代转移到人则用派。当然也可以从像江河分出支流一样,主管部门安排下属到某处做事的角度解释。如:派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