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包含两个语义层级:其一指人在紧急状态下因焦虑、急躁等情绪导致语言表述失当,无法准确选择适当词汇;其二泛指日常交流中不经斟酌的随意表达。与近义词"信口开河"相比,更强调客观情境压力下的语言失控,而非主观刻意为之。
语出唐代李延寿所撰《北史》卷十五列传第三:"性甚褊急,当其急也,口不择言,手自捶击",生动刻画了人物性格急躁导致言行失控的状态。该文献记载为成语的原始语用环境,其"手自捶击"的肢体动作与"口不择言"形成行为呼应,凸显人物情绪失控的完整场景。
主谓式结构中,"口"为主语,"不择"为谓语,"言"为宾语,整体具有描述性短语的句法特征。在句子中的语法角色包括:
作谓语:如"他在会议上口不择言,引发争议"
作宾语:如"这属于典型的口不择言"
作状语:如"他口不择言地指责同事"
古代文献中的典型用例体现人物性格刻画,如《北史》通过该成语展现传主艾陵伯急躁性格。现当代应用可见:
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通过"周近他居然这样口不择言"的台词,揭示人物不谨慎的言行特征
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批评公众人物发言失当,如"某艺人因口不择言遭媒体批评"的报道
与"信口雌黄"相比:
相同点:均含言语失当之义
差异点:"信口雌黄"强调有意捏造事实,而"口不择言"侧重无意识的语言失控
与"口无遮拦"的异同:
相似性:均指言语不加约束
区别性:"口无遮拦"更强调主观上的不假思索,而"口不择言"包含客观环境压力因素[1]
古籍中存在"口无擇言"的异写形式,如《北史》卷十五原文"口不擇言",其中"擇"为繁体字形。现代汉语规范化后统一为"口不择言",简化字"择"取代了繁体"擇"的写法。
英语对应表达有"speak without measuring one's words"和"lousy choice of words",均体现言语选择不当的核心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该成语常被用于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对谨言慎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