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于1916年,法国已开始呼吁俄国在东线展开一次针对德国的攻势,希望藉德国调拨更多部队应付东面俄国的攻击,以助减轻凡尔登的军事压力。俄国则通过在维尔纽斯地区发动一场惨重的纳拉奇湖攻势作回应,但此战只为德国遭受不足俄国五分之一的实际伤亡。而俄国将领布鲁西洛夫便向俄国最高司令部呈达了他的计划,他提议在西南部的加里西亚意图向奥匈军队进利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布鲁西洛夫行动的主要目的是移去部分英法联军军队(位处法国)和那独自面对伊松佐河战线的意军压力,并尽可能在战争中彻底将奥匈击败。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勃鲁西洛夫
共20张 一战时期俄罗斯帝国士兵
在此前的东线,俄国的西方军事集团指挥官阿列克谢·埃弗特上将一向奉行抵御性战略,并对布鲁西洛夫采取的攻势抱持反对。对此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5年向军队下达了个人指令。虽然埃弗特一直也是尼古拉甚至皇室的坚实支持者,不过最终沙皇还是坚持批准布鲁西洛夫的计划。攻势目标便是在上一年失掉给同盟国阵营的两个城市,哥佛尔和伦伯格。虽然俄国最高司令部亦认可了布鲁西洛夫的计划,但同时他也被直接否决了邻近战线为攻势提供支援的请求。
俄西南方面军(辖第8、第11、第7、第9集团军,共57.3万人、1770门轻炮、168门重炮,由布鲁西洛夫指挥)为支援意军,决定提前发动进攻。其企图是:第8集团军在21公里宽正面上向卢茨克方向实施主攻,其他各集团军分别选择数个突破地段采取行动,以便在450公里宽的战线上多点突破,使敌军难以判断主攻方向,无法向主攻方向输送兵力。战役准备极为周密、隐蔽。 东线俄国步兵群
俄军于该年6月4日正式发动大规模攻势,短小却精确的火炮弹幕针对着整条奥匈防线。这精准而简洁的轰炸便是此战的关键处,亦与惯常的全日持久性炮轰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后者往往能给予守方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整备并彻出前方的堑壕,甚至将战场破坏得令攻方寸步难移。初段的进击也随着奥匈防线的崩坏而完胜, 使布鲁西洛夫四分之三的军队能够更大幅度地推进到更广阔的前线。突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突击部队,这布鲁西洛夫的创新部队一直依照着奥匈防线的弱点逐个攻击,导致俄军主力能轻而易举地利用它们实施突破。而布鲁西洛夫的革新为德国的渗透战术 奠定了战术基础,并将后者应用于西线之上。
俄国的西南军于6月8日夺取了陆斯克。奥匈司令约索夫·费迪南大公亦只能挥军在俄军进城前仅仅撤出,足以证明俄军推进速度之快。至奥匈全面撤军的这一阶段,俄军已俘虏了近200,000名战俘。此刻布鲁西洛夫的大军已显得过度扩张,而他亦明确地指出,今次行动能进一步成功将取决于埃弗特会否展开他那一部份的攻击。很可惜埃弗特却继续纯粹地拖延,这给予了德国最高指挥部调派增兵到东线支援的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