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3] 1944年,在江西上犹《凯报》发表文学作品散文《犹水欢歌》。[4] 1947年,与李耕等人在江西上饶组建“牧野文学社”,在上饶《民锋日报》编文艺旬刊《牧野》10余期。[5] 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并进入二野军政大学学习;8月,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随军跨越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步行3000公里,于1950年3月进驻昆明。[6]

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3] 1951年春,调至军区《文艺生活》月刊担任编辑。[7] 1952年,开始发表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2] 1953年3月,发表了短篇小说《倮黑小民兵》。1954年3月,发表了短篇小说《当芦笙吹响的时候》。[8] 1955年,由边疆连队调到昆明军区任创作员。[2]

1956年,加入云南省作协;同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3] 1957年,与林予合写的《边寨烽火》,与陈希午合写的《芦笙恋歌》两部电影剧本,摄制成影片;[2] 同年,“反右运动”期间,彭荆风被错误的批判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1957年9月至1961年年底,被流放至滇西宾居农场劳动改造。[9]

1962年年初,在一位部队首长的关照下,得以返回昆明军区任创作员;同年,以“刘扶”的笔名在《云南日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驿道上》,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碗》、散文《姐姐们》,并与别人合作发表了散文《星期街》;同年,开始了长篇小说《鹿衔草》的创作。[9]

1963年,发表了三个短篇《摸鱼儿》《橄榄》《牛岔街》,一篇与人合作的散文《鱼宴》。1964年,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红漆扁担》。1965年,发表了一篇散文《边寨春晨》。[9]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彭荆风遭受大量的批斗,《鹿衔草》被打成了“大毒草”,原稿被劫掠去一焚而空。1968年10月,因“反林彪”等一些凭空捏造的罪行,被带上高帽,未经审判便被投进监狱待了7年,期间待过了云南的四大监狱。[10] 1975年8月,出狱,并在之后得到平反。[9] 1977年11月27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小说《驿路梨花》,这是“文革”结束、彭荆风蒙冤平反后的第一部文学作品。[4]

相关查询: 出生于 江西省 文学作品 文学社 中国人民 解放军 军政大学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4 haodianxin 百科 豫ICP备14030218号-3 消耗时间:0.640秒 内存2.8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