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允则小的时候因才华出众而闻名,后来以祖荫补为衙内指挥使,改左班殿直。因为李谦溥与赵弘殷曾是同居一个里门的邻居,李允则的叔叔李谦升与赵匡胤是布衣之交,他的祖母阎氏当时也对赵匡胤很好,赵匡胤称帝后常接老太太到宫中叙旧。所以李氏家族与赵氏皇族的私交甚深。[1][2]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北宋从幽蓟一带撤兵,并开始在静戎军设置榷场,李允则被任命掌管榷场之事。回京之后,又奉命出使河东路,审判刑狱案件,这些都是原来未能解决的案件。又出使荆湖路,考察官吏之政绩,与转运使一同检查钱帛、器甲、刑狱之事,之后被提升为阁门祗候。负责治理、疏通京师附近各河道,首创了水门和郑州水磨。[3]
至道三年(997年)八月,西川戍卒刘旴领导士兵起义,军变被平定后,招抚使上官正上书要求在西川修筑城墙,宋真宗一时决定不下来,即派李允则与王承絗、阎承翰一起前往察勘。他们回京后,向宋真宗汇报说西川没有城的话,确实难以防守,最好还是按照上官正的意见修筑城墙。李允则等又上书说,如果部队分散了则势力被削弱,战事发生时无法调度应急,请将军队集结起来,驻扎在关键、险要之地,这也便于军事物质的供给。[4]
高溪州蛮田彦伊入侵,皇上派李允则到辰州,与转运使张素、荆南知府刘昌言一起讨论拒敌的方略。李允则认为对待蛮族不足以用兵,就把他们都招降了。[5]
累迁供备库副使、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准备赴任时,宋真宗对李允则说:“我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毕士安曾对我说起你的家世,所以现在把湖南交给你去掌管。”[6]
当初,马氏割据湖南时横征暴敛,要潭州人纳绢,叫作地税。潘美统管湖南时,要百姓按房屋纳绢,叫作屋税。营田户养牛要交纳牛钱,每年交纳米四斛,牛死以后还要照交不误,叫作枯骨税。百姓交纳茶叶,开始以九斤为一大斤,后来增加到三十五斤为一大斤。李允则上书请求废除这三种税,茶叶规定以十三斤半为定制,这样百姓负担减轻多了。[7]
湖南大多是山田,可以种植粟,但这里的人都很懒惰,不愿耕种。于是李允则下令农户每月要交纳马草,且只准交马草,不准用其他的代替,这样山田都得到了开垦。湖南发生饥荒,李允则想先将官仓的粮食发放赈济饥民后再向朝廷奏报,转运使坚决不同意。李允则说:“如果先奏报,等朝廷批准后再发放粮食,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样饥民都要被饿死了。”第二年又要开仓放粮赈济饥民,转运使又不同意,李允则就要求以他家里的财产作抵押,这样才得到转运使批准开仓贱价卖粮赈济饥民。招募饥民中能够服役的人去服兵役,共计得一万人。转运使要求将招募的这些兵员派去防御邵州蛮,李允则说:“现在蛮族并没有发兵捣乱,而要兴无名之师,则只会增加边境祸患。再说这些兵士都是新招募来的,他们遭受饥饿,身体羸弱不堪,故不便让他们去戍守。”于是上奏要求停罢此事。陈尧叟任湖南安抚使,百姓将李允则的政绩一一列举上报,要求他留下来,陈尧叟将此事上奏朝廷。宋真宗将李允则召回京师,与他接连讨论了三天,最后说“:毕士安真没有看错人哪。”[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