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鱼”一词,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尔雅》。《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我国训诂学的始祖。其《释地篇》云:“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释地篇》有“五方”类,说的是五方怪异之物:东方比目鱼、南方比翼鸟、西方比肩兽、北方比肩民、中央枳首蛇。后人研究认为,五方的异常怪诞之物大都为传说所言,并非实有其物。考察《尔雅》的成书年代,其初稿本成于战国末、秦代初,到西汉初期修改定稿。其中对比目鱼的记载大致为秦汉之前的传闻[3] 。 比目鱼
在西汉时期,《尔雅》已被奉为“传记”,用来解经,处于准经典的位置,很受尊崇。到了唐代,《尔雅》由“传记”升格为“经”,影响日益深远,地位愈加神圣。《尔雅》中比目鱼的神话也愈益巩固。《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记载,齐桓公(公子小白)称霸时,想效法帝王封禅,管仲婉转陈辞,以神怪之物未出现而加以阻止。曰:“古之封禅,……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招而自致者十有五焉。”《史记集解》韦昭注“比目鱼”曰:“各有一目,不比不行,其名曰鲽。”《史记索隐》韦昭云:“设以不可得之物。”南朝梁刘勰著《文心雕龙·封禅》亦云:“然则西鹣东鲽,南茅北黍,空谈非征,勋德而已。”即管仲所谓西海比翼鸟、东海比目鱼等祥瑞之物,不过是无可考证的空谈,封禅其实只须功德而已。《酉阳杂俎》亦称:“德及幽隐,则比目鱼至。”比目鱼成了传说中的祥瑞之物[3] 。
自汉代以来,由于《尔雅》的地位愈益重要,对《尔雅》的研究也一直没有间断。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晋郭璞的《尔雅注》,清代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等。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用郭璞《尔雅注》云:“鲽音荅。郭璞云:‘如牛脾,身薄,细鳞,紫黑色,只一眼,两片合乃得行,今江东呼为王馀,亦曰版鱼。’”郭璞释比目鱼“不比不行”为“只一眼,两片合乃得行”,这一说法影响深远。宋代罗愿作《尔雅翼》称:“比目鱼,今水中所在有之。左思作《三都赋》,讥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所赋不出长安,而假称卢橘玉树比目海若以为润色……此皆有实事,并非假称。至如比目鱼,乃易得之物。《管子》称,古盛时东海致之。安知汉之盛时,不常致而有也?又:汉鱼龙之戏,激水化为比目鱼。跳跃则称投文竿,出比目者,或亦道此等,戏尔。不然,赋者敷陈其事,无其事而称之,前作盖不为也。比目鱼,其味甚美,《临海异物志》曰:南越谓之板鱼,今浙人谓之鞋底鱼,亦谓之箬叶鱼。《北户录》:乳穴鱼中有鳒。《上林赋》注:魼,比目鱼也。《吴都赋》罩两魪注云:左右魪,一目,须两鱼并合乃能游[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