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发起了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敌55.5万余人。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起承前启后作用的第二个大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战场兵力敌占相对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次大决战。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得到了解放。前方战场节节胜利,捷报频传,给后方解放区人民群众以巨大鼓舞,掀起了努力生产,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支援前线的热潮,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保证,有力地推动了战争的胜利发展。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曾满怀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精彩地概括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油画《节节胜利》,表现了后方人民群众在前方人民解放军取得节节胜利消息的鼓舞下,踊跃支前的情景。 油画《节节胜利》
晴朗的天空下,妇救会正组织留村的妇幼和老人做军鞋、碾米磨面、筹备物资。区干部带回了前线节节胜利的消息,妇救会主任放下手中正在装袋的军粮,兴奋地念着捷报;周围的乡亲也被这些令人振奋的消息所吸引,纷纷围拢过来;由男人们组成的支前小车队和担架队,也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计,满心欢喜地听着从前线传来的好消息。作品构图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沂蒙风情,人物的打扮、装束具有地域特征,人物的精神面貌淳朴、阳光。位居画中的读报姑娘和中年妇女,右侧身背幼儿驻足仰面的女孩背影,长辫姑娘腰挎簸箕侧身凝听的妩媚身姿,左侧树阴下穿针引线的大嫂等女性形象,不论是正面、侧面或是背影,都刻画得个性分明,楚楚动人。作品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情节,将“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意境十分充分地传达出来。
张洪祥(1941—):山东潍坊人。擅长油画。196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浙江展览馆、山东艺术馆、山东美术馆美术创作员,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副教授。 主要作品有《节节胜利》、《斗霸》、《长街行》、《村头》等。
崔森林(1943—):山东济南人。擅长油画、美术编辑。1960年9月考入济南艺术学校。山东美术出版社副编审。主要作品有《黄河》、《第一面八一军旗的诞生》、《节节胜利》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