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属晋。
战国时期,属赵。
汉、魏、晋及北朝时期,均为晋阳西陲。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晋阳西境置交城县,县治在古交镇。
唐天授二年(691年),交城县治徙大陵庄(今交城县城),以就驿道。先天二年(713年),析交城县北境于今古交境域置卢川县,县治在今炉峪口。开元二年(714年),撤卢川县复并入交城县。此后直到民国初年的1200多年中,古交境内无县级建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八旅挺进古交,发动群众组建了半政权性质的阳(曲)交(城)边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初创了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山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员公署在河口镇成立,后移驻狮子河一带。同时,山西省阳曲县政府驻河口一带,交城县政府驻屯兰川一带。民国二十九至三十四年(1940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晋绥边区第八分区专员公署(原山西省第二游击区第八分区专员公署)先是游动,后长驻在屯兰川关头村一带。交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屯兰川、原平川一带,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狮子河一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冬,阎军进占古交镇、河口等地,并主建了古交行政管理区(县级),旋即被根据地军民摧垮。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1946年—1948年),阳曲县政府驻河口、曹坪、大南坪一带。
1958年8月,划阳曲县的嘉乐泉、阁上、梭峪、曹坪、杏林坪、大南坪、河口与交城县的河南、古交9个乡,初置太原市河口工矿区、区领导机关驻河口镇。同年11月上旬,又划交城县的岔口、营立、姬家庄、镇城底、原相、南头、草庄头、邢家社乡8个乡,连前共17个乡,改制太原市古交工矿区。
1971年8月,娄烦县的长足上大队和雁门大队划归古交。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古交撤区建市。[9]
古交市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