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式:KCN[1]
分子量:65.116[1]
CAS号:151-50-8[1]
EINECS号:205-792-3[1]
密度:1.52g/cm3
熔点:634℃
沸点:1625℃
外观:白色结晶性粉末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甘油,微溶于甲醇、氢氧化钠水溶液
闪点:1625°C
水溶性:极易溶于水。
蒸汽压:1.8hPa(634.5℃)
酸度系数:9.36(20℃)
PH值:11-12 (20g/L, H2O, 20℃)
存储条件:Poison room
稳定性:稳定。不易与其他材料发生反应容,包括酸,碘,过氧化物,高锰酸盐,生物碱,水合氯醛,金属盐。对光和湿度敏感。
敏感性:易吸湿
外观:固体
比重:1.52
颜色:白色
空气中变质:2KCN+CO2+H2O=2HCN+K2CO3
水解反应:氰化钾在水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氰化氢气体和氢氧化钾。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CN+H2O=KOH+HCN。氢氰酸(HCN)是一种剧毒的弱酸,这使得氰化钾在水中的使用需要极大的注意。
金属络合反应:氰化钾是一种良好的配体,能够形成稳定的金属配合物。这在金属提取和一些化学合成中有重要应用。
热分解:在高温下,氰化钾会发生热分解,产生氰化物和氧化物:2KCN+O2=(CN)2+2K2O,这个过程也释放出氰气。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长期接触少量氰化物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眼及上呼吸道刺激。可引起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