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入团学艺。先后担任菏泽市牡丹区大平调剧团副团长、团长、党支部书记。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菏泽市戏剧家协会主席[2] ,菏泽市人大代表,菏泽市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牡丹区劳动模范。
艺术特色
1984年,何西良拜有“平调王”之称的郭盛高(艺名小黑牛)为师,表演技艺大进。何西良的演唱,有这种传统背景中,既直接师承小黑牛,又能够自辟新径。何西良演唱不用假嗓,而用真嗓。但随着音的高低有略有变化,他的唱,在节奏上很静稳,嗓音发声与二弦的音色音质相近,这在听众听来有浑成一体之感。——这就是他的演唱为什么能够受到观众喜爱的奥秘所在。他继承了平调红脸传统戏,并创作了若干平调现代戏,如《法魂》、《柴学进》、《张三李四》等,以其清纯音色为特征的精湛的唱法,开创了平调演唱的新风格,富有时代色彩。 何西良
学艺历程
“小黑牛”的入室弟子
“魏大黑子是大平调可考的第一世艺人,我师父郭盛高是第五世,第五世的这批演员,绝大部分是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何西良说。
说到自己的师父“小黑牛”,何西良听老辈人讲,“‘小黑牛’是9岁登台,11岁红遍黄河南北,他的戏已经成为当时剧团的金字招牌。”而“小黑牛”这个称呼的来历,老辈人的说法是:郭盛高皮肤黑,唱大平调嗓音洪亮,在台上生龙活虎,有一股子蛮劲,故名“小黑牛”。
何西良说,师父“小黑牛”11岁就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小有名气了,而自己开始学习唱戏时,已经17岁了,“在唱戏这个行业,这个年龄学戏,属于起步比较晚的了。”
在何西良的心目中,自己那批人开始学唱戏的那段时间实际和大平调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面临的情况差不多,“1980年,菏泽地区成立了菏泽县大平调戏曲培训班,招收了50名学员,我是其中之一。”
菏泽县大平调戏曲培训班成立的背景,是当时大平调演员青黄不接,“1968年,菏泽地区的平调剧团全部被撤销。1975年至1979年,东明及菏泽两县才重新组建恢复县大平调剧团。当时,我师父那一代的大平调名角差不多都快50岁了,年轻演员则比较匮乏。”
17岁进剧团培训班的何西良,硬是靠着一股倔劲儿,练出了一副好嗓子,练出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我那时17岁,腰、腿都比较硬,比别的小演员要费更大的劲儿才能练好。”
以前学唱戏有一些说法,为了让学员多练习,晚上就睡谷子秆,这种植物很容易起潮,人睡在上面身上起疙瘩,学唱戏的演员浑身痒睡不着,只能背戏词。问何西良是否有过这种经历,他的回答竟然是否定的,“到我们这代演员,学唱戏的时候进的是专业剧团,生活条件、培养方法都改变了,旧社会戏班的那种生活,对于我们这些40多岁的演员来说比较陌生。”
1984年,何西良正式拜“小黑牛”郭盛高为师,郭盛高被称为“平调王”,何西良在此后的七八年时间内树立了自己在大平调领域的“红脸王”称号。在鲁西南一带以及河北南部、河南东部,何西良名气很大,喜爱大平调剧种的观众说:“何西良字正腔圆,唱得好听有韵味,听起来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