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界为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为阴山山脉,范围包括蒙古全境和中国内蒙北部,东西跨经度34°36′,西至东径87°40′,东至122°15′;南北跨纬度15°22′,北至北纬53°08′,南至37°46′。[1] [2]
蒙古高原包括蒙古国全部(外蒙古),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与外贝加尔边疆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与中国内蒙古高原为一体。[1]
多数研究认为蒙古高原的隆升与印度一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副产品,其隆升时间比青藏高原主体晚,主要集中在近1000万年以来。[3]
气温
蒙古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约200毫米(8吋)。最热的月份和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相差极大。如蒙古首都乌兰巴托1月份平均气温为-31℃(-24℉),而7月份平均气温则达16℃(61℉)。[4]
蒙古高原冬季(11月--次年4月)寒冷而漫长,全年最冷的一月,当地平均气温在-30℃至-15℃,最低气温甚至可以达到-40℃,并伴有大风雪;春季(5月--6月)和秋季(9月--10月)短促,并常有突发性天气变化,如在秋季,蒙古刚才还是秋高气爽,霎时便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有时甚至会突降大雪。蒙古的夏季(7、8月)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紫外线强烈,最高温度可达35℃。风大,天气变化快是蒙古气候的最大特点。[4]
降水
蒙古高原北部(蒙古国)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北冰洋,降水自北向南减少。北部的色楞格河流域年降水量为300 ~ 400mm,由于气温低,蒸发量较少,气候相对湿润,在气候分区上应为半湿润区,山区分布着西伯利亚松和西伯利亚落叶松的山地针叶林。[5]
在中部的杭爱(Handay)山一肯特(Hentiy)山区北部降水多在200~300mm,属森林草原带,水草较充足,牧草以禾草和杂类草为主,在草原上点缀着稀疏的落叶松林。[5]
杭爱山一肯特山以南是广阔的草原,年平均降水在150mm以上。蒙古国南部年降水仅100mm左右,为荒漠草原和沙漠相间分布的地区。蒙古高原南部(中国内蒙古)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降水自内蒙古的南部和东南部300~400mm,向北和向西北减少为100~200mm左右,中蒙交界处的二连浩特最少,约100mm。蒙古高原南部的年降水量与北部相近,但由于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气候分区上是半干旱区。
年平均降水量约200毫米。由于蒙古高原北部受北冰洋水汽影响和东部受太平洋水汽的影响,其降水量在蒙古国北部萨彦岭、肯特山脉以及内蒙古大兴安岭及其东部平原地区最多,年总量约为300~400 mm,并随着离海洋的距离的增加,降水量由北向南和由东向西逐渐减小,在两个洋面水汽很难到达的西南部地区降水量最小,仅100mm左右。气温的分布基本与降水量一致,北部和东部湿润地区温度相对低和西南干旱地区温度相对高的特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