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分配:两名儿童担任'障碍者',其余为'跳跃者',所有参与者通过猜拳或协商确定初始角色[1][2]。
进行方式:
障碍者坐地双脚前伸,脚掌互相抵住形成基础高度
跳跃者需在每轮四次跳跃中完整唱完四句童谣,每唱一句完成一次跳跃[1][2]
难度升级:每完成一轮后,坐者通过摞高脚部(如单脚叠于另一脚背)逐步增加障碍高度,跳跃者需通过更高难度的障碍[1][2]。
游戏全程需配合吟唱固定歌谣:> 一步拉拉秧,> 二步喝面汤,> 三歩炒韭菜,> 四步摞起来。
每句对应一次跳跃动作,完整四句需完成四次连续跳跃[1] 。
该游戏最早见于张继平1998年出版的《泉城忆旧·老济南民间游戏》专著[1] ,文献记载显示其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已广泛流传于济南地区。截至2025年的民俗记录显示,该游戏仍作为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在部分学校与社区传承[2] 。
通过反复跳跃不同高度的障碍,能显著提升参与者的以下能力:
下肢爆发力与身体协调性
节奏感与动作连贯性
团队协作与规则遵守意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