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后建曹州之区域。古为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故名“菏泽”。唐代更名为龙池,又名九卿波,清称夏月湖,今湮,遗址在菏泽市牡丹区东南15千米处。菏泽上古称陶,素有“天下之中”的美誉, 西汉时期称济阴郡,南北朝初期改西兖州,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北周灭北齐,改西兖州为曹州,是为曹州得名之始,亦称曹南。以菏泽用作地名称县始于清初,据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记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为府,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赐名“菏泽”。[54] [55] [150] [151] [153] 中国古代城建文化杰作-菏泽“外圆内方”古铜钱造型
菏泽是中华民族祖源文化的交融之地,堪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距今7000年以前,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夏族先民和鲁中丘陵地区的东夷族先民陆续迁徙汇聚到此处,与早就在此繁衍生息的华族先民交往融合,进而创立了内涵更为丰富的新型华夏族文明。[41]
古代文献显示,以凤鸟为图腾的太昊华胥氏部族活动于鲁西南的济水流域,以龙为图腾的雷泽氏部族活动于今鄄城、巨野一带的雷泽、大野泽流域。中华初祖伏羲诞生于此,华夏族首领黄帝、炎帝与蚩尤带领各自的部落曾决战于河、济之间,完成首次华夏民族的大融合。黄帝之后,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五帝时期的部族首领,也曾在此长期生活,留下“颛顼之墟”、“ 帝喾都亳”(今曹县南);尧都平阳(即成阳,今菏泽东北)、葬于榖林;舜生姚墟(今牡丹区胡集),“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等众多圣迹。[4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