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1]
作宾语;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示例
《史记·乐书》:“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林四娘》:“卿勿为亡国之音,使人悒悒。”
《韩非子》:奚谓好音?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税车而放马(税音脱),设舍以宿。夜分,而闻鼓新声者而说之(说音悦)。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乃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其状似鬼神,子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静坐抚琴而写之。师涓明日报曰:“臣得之矣,而未习也,请复一宿习之。”灵公曰:“诺。”因复留宿。明日而习之,遂去之晋(之,至也)。晋平公觞之于施夷之台,酒酣,灵公起曰:“有新声,愿请以示。”平公曰:“善。”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师旷,晋太师),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遂,完成)平公曰:“此道奚出?”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及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至於濮水而自投。故闻此声者,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不可遂。”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子其使遂之。”师涓鼓究之(究,尽也)。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也?”师旷曰:“此所谓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如清徵(音止)。”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古之听清徵者,皆有德义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听。”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音鬼,垣也);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於天。平公大说,坐者皆喜。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坐而问曰:“音莫悲於清徵乎?”师旷曰:“不如清角(音爵)。”平公曰:“清角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太公金匮:五丈夫两骑),虎狼在前,鬼神在後,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听之。”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於廊室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故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不已,则穷身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