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源于春秋时期卫国的桑间地区(今河南滑县桑村乡),位于濮水两岸。《汉书·地理志下》记载“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郑玄注《礼记》称其为“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该地因河道纵横形成天然屏障,成为青年男女聚会场所[1] [3] 。
情俗象征:据《王立群智解成语》考证,桑间濮上与桑中之约共同构成先秦时期约定俗成的幽会场所[2]。汉代典籍描述当地“男女亟聚会,声色生焉”,直接指向其婚恋社交功能[1]。
礼乐批判:《礼记·乐记》将“桑间濮上之音”与郑卫之音并列,视作“亡国之音”的代表,反映周代礼乐制度对民间俗乐的贬斥[1]。晋代学者张华《博物志》记载卫灵公途经濮水时听闻新曲,侧面印证该地音乐的地域特色。
本义消亡:公元前660年卫国迁都后,原属地逐渐荒废,但“桑间濮上”作为地理名词仍见于《汉书·地理志下》等文献[3]。
引申定型:至东汉时期,班固《汉书》使用时已兼具地理指称与社会风俗批判的双重含义。现代汉语中主要保留其“男女幽会”的隐喻功能,如郭沫若剧作《蔡文姬》第四幕强调“不唱桑间濮上之辞”[1][3]。
该成语常见于古典诗词对男女情事的隐喻,如南朝江淹《倡妇自悲赋》中“去柏梁以掩袂,出桂苑而敛眉,视朱殿如浮云,忆桑间而絮语”。现代文学创作则多取其历史典故色彩,用以烘托场景的时代特征[1] [2] [3] 。
濮上之音:特指桑间濮上地域的靡靡之音,晋平公命师涓记录濮水畔琴曲的典故即源于此。
郑卫之音:常与桑间濮上并提,共同构成儒家礼乐批判体系中的反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