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和平将军”张治中先生的故乡,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黄麓镇,北依大黄山(又称西黄山),东与巢湖市烔炀镇、西与肥东县长临河镇接壤。烔炀镇是我党隐蔽战线的杰出领导人李克农将军的故乡,长临河镇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先生的故乡。 共18张 洪家疃村入口处
洪家疃地处典型的江淮丘陵地区,村子被山、岗和冲所包围。村子的门口有一座大塘,村子北面耸立着七座青翠的山峰 大黄山(西黄山)、二黄山、三黄山、团山、稞子山、窝子山和战山。村子的东面就是张治中将军创办的黄麓师范学校(安徽省第一所乡村师范),村中还有张将军创办的黄麓学校以及张治中将军故居(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家疃
洪家疃古村落的前身是一座水坝,它起源于明代初年的大移民时期。原来,宋元战争之后,江淮地区一片荒芜,原来富饶的土地和村庄成为荒场,巢湖岸边也是野草丛生。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下令从江南迁移了很多老百姓来到巢湖岸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来自江西的“瓦屑坝”移民者和从皖南迁移来的徽州家族。“瓦屑坝”,巢湖地区又称“瓦家坝”、“瓦砾坝”,它在江西的莲湖边,是一个早期的港口。 洪家疃清水塘
洪家疃春夏秋冬风景宜人。
共13张 洪家疃雪景
洪家疃建立以前,一些从“瓦屑坝”来的移民者先在巢湖北岸先建成了两个小村——徐家疃和九黄疃。所谓疃,是“屯”的变音,这两个小村都是早期的民屯,移民者们以此为据点,开垦周围的土地。村庄建成后,产生了一个问题:原来,在西黄山地区,山水常常灌流而下,难以控制。下游地区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必须在西黄山上修筑一个水坝,才能调蓄洪水,保证丰收。徐氏和黄氏一起开往西黄山,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庄氏。他们来到山区后,选择了面向下游冲田的一个较窄的山口修筑了一个水坝,水坝长150米左右,高差在6米以上。通过这个拦水坝,山水在水坝前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湖泊。为看护好水坝,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子叫徐家坝,村庄呈正方形,是一个下水系统设计得十分精妙的村子。它位于坝下的缓坡,村庄规划有九条巷子,巷子里修着下水道,巷子前有口水塘。下雨的时候,村庄的水就通过下水道直流入水塘,世人形象地称它为”九龙攒珠“。徐家坝建好之后,在它的东边建起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它的里面,居住着后徐家坝以后的主人——洪氏。洪氏是从徽州迁来,按照族谱的记载,他们是唐代歙县观察使的后代,又称桂林洪。洪氏的村子叫”清水塘“,小村前面有水塘,后面有一口井,常年汩汩的冒着泉水,洪氏在这里辛勤劳作。 洪家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