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塞音属于爆发音(爆破音)的子类,其定义包含两个必要特征:
发音器官在口腔某部位形成完全阻塞[1]
气流冲破阻碍时声带持续振动
与清塞音的区别主要在于声带振动时机的差异:浊塞音在持阻阶段即启动声带振动,而清塞音多在除阻后开始振动或完全不振动。在英语音系中,浊塞音/b d g/与清塞音/p t k/形成最小对立对,如"bad"与"pad"通过清浊差异区分词义。
发浊塞音时需完成三个生理步骤:
成阻:双唇、舌冠或舌体与特定发音部位接触形成完全闭塞[1]
持阻:肺部气流在闭塞后方蓄压,同时声带开始规律性振动
除阻:闭塞突然解除,声带振动持续至除阻完成[1]
英语浊塞音在词首位置可能出现声带振动不完全现象,而词中位置振动更为显著。法语浊塞音则普遍保持全浊特性,如"bon"(好)的/b/在词首仍保持充分振动。
印欧语系多将浊塞音作为独立音位:
英语:区分/b d g/与/p t k/,前者用于"big"(大)、"dog"(狗)等词汇
西班牙语:/b d g/在元音间常弱化为擦音,如"abogado"(律师)的发音[1]
印地语:存在四级塞音系统,含送气浊塞音如/bʱ/
汉藏语系中浊塞音分布有限:
普通话:塞音均为清音,以送气与否区分音位
吴方言:保留中古汉语全浊声母,如苏州话"爬"[bɑ][1]
海南话:使用前喉塞浊音/ʔb/、/ʔd/,发音时伴随喉头紧张动作
嗓音起始时间(VOT)是鉴别浊塞音的核心声学指标:
浊塞音VOT范围:−20毫秒到−10毫秒(声带振动早于除阻)
清不送气塞音VOT:0到25毫秒
清送气塞音VOT:50毫秒以上
听觉感知实验显示:
英语母语者对VOT差异敏感,−20毫秒阈值区分/b/与/p/
汉语母语者更依赖送气特征,易将英语浊塞音识别为不送气清音
普通话学习者常见浊塞音替代:
拼音字母误导:将清不送气音/b/发为浊塞音,如'爸爸'读音偏差[1]
语流浊化误解:将/s/后清音不送气现象(如"sport"的/p/)误判为浊化
译名拼写溯源:"Peking"中/p/标注反映汉语送气特征,与英语浊音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