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代,市北区属东夷地。
春秋战国时期,市北区地域属齐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市北区属琅琊郡。
西汉时期,市北区属不其县辖域。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后,市北区属长广县。
从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起,至明末,市北区境域一直属即墨县。
清末,市北区境域属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廷内阁明发上谕,允准在胶州湾设防,青岛建置。随青岛的建置,市北区才有了建置的基础和条件。最早组成市北区的5个村子是大鲍岛村、小鲍岛村、孟家沟村、杨家村、扫帚滩村。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德国侵占胶澳时期,德国当局把租界分为内界和外界两大区,大鲍岛、小鲍岛、孟家沟、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等,属青岛内界区域。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台东镇已初具规模。 共14张 历史地图
民国三年(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日本将占领区划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当时,市北区地域属青岛区。
民国十一年(1922年),北洋政府接管胶澳后,将青岛市内划分为青岛市街、台东镇、台西镇,其他各地均称乡区。市北区地域属青岛市街。同年,将台东镇改为台东区,台东区正式建置。
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京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南京政府将青岛市划分为6个区,市北区属第二区,台东区属第四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青岛特别市将市区划分为7个直辖区和3个行政办事处。市北区和台东镇均属直辖区。 共4张 市北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17日,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将全市划为12个区,在其中的4个市区中,正式使用了“市北区”这个名称,这应属市北区建置之初。
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实行警保统一,将青岛市划分为6个市区和6个乡区。市北、台东两区在市区之中。同年5月,在莱阳县建立台东分区军政委员会。同年6月2日,青岛解放时,随解放军入城接管台东区工作。6月,台东区人民政府建立。同年9月,成立市北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