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然"指冷淡不关心的态度,"置"意为放置动作,"之"作为代词指代被忽视对象[1] 。组合后形成"不经意地放在一边"的口语化解释,体现对事物的消极处理方式。成语整体强调处理态度与行为结果的双重冷漠。
宋代高斯得《耻堂存稿·直前奏事》最早出现"然亦安可漠然视之"的类似表述。清代文献中,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记载"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宋代高斯得《耻堂存稿》的原始用例与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1900年)的经典用例共同构成成语定型的关键依据[1] 。现代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1937年)中批评"见群众不宣传……漠然置之"的现象。
在句子中主要承担谓语功能,如"对群众利益漠然置之",也可作宾语:"表现出漠然置之的态度"。典型否定句式"不能对……漠然置之"强化警示语气[1] 。英语常译为"remain indifferent towards sth.",德语对应"sich taub stellen"(装作聋哑)。
与"置之不理"都含搁置意,但更强调态度冷淡的主观因素;"束之高阁"侧重客观搁置行为,"漠不关心"则偏重情感状态。反义词群包含"关怀备至""肃然起敬"等正向情感表达[1] 。
根据语言学统计,该成语属于高频使用词汇,在公文写作与政治论述中出现频率较高。2025年汉典网数据显示,其网络搜索量在负面态度类成语中位列前20%。当代使用场景多涉及批评官僚作风、工作失职等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