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枪是用一个或两个竹筒装上火药,绑缚在长枪枪头下面,与敌人交战时,可先发射火焰烧灼敌兵,再用枪头刺杀。这种火器在南宋时非常盛行。
飞火枪、梨花枪:在枪矛前绑一铁管,内装火药,使用时点燃之使之燃烧喷出火焰。
突火枪:使用竹筒作为枪管发射弹丸,由于是竹制筒只能使用一次。
火铳、手铳、手炮、火门枪:在欧洲地区出现于十四世纪中叶的意大利,是欧洲最早的火枪。基本类似以后的“火绳枪”,但体积和重量都远超后者,而杀伤力与火绳枪相差无几。主要是用于城堡要塞的防御,骑兵也有装备。
蛇杆手铳:欧洲地区首先出现,在手铳上加上夹着火绳的金属弯钩。
阿快巴斯(Harquebus,Hackbut):蛇杆手铳的演进版,最初是指装有钩子(用于钩住城墙减低后座力)的手铳,后来装上火绳点火装置。
沐斯凯(Musket):一开始是大型版的阿快巴斯,后来小型化。能缓慢阴燃的火绳、前膛单发填装、铁质或铅制弹丸与点火药、推进药分装,且除火绳击发装置外也装了各种击发装置。
旧式火绳枪:火折点火绳,手指推压金属弯钩入火门,使火绳引燃点火药,继续点燃发射药。
新式火绳枪:扳机带动蓖麻油小火炬点火绳,火绳点火药。扳机击发式火绳枪。
线膛火绳枪:1500年前后诞生于德国纽伦堡地区,采用螺旋式线膛的扳机击发火绳枪,最早的“来复枪”(Rifle)。
火种式火绳枪:燧发枪的先驱。出现于16世纪后期欧洲,用火种或短火绳取代长火绳,开枪时才点燃,以免持续燃烧的长火绳在夜间暴露目标。
簧轮击发装置(齿轮式火枪):原本设计者以为该枪能取代火绳枪,但因价格昂贵,并不普及,王室贵族在当时却非常赞成这种枪的使用,有纪录的使用者包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骑兵。
燧发击发装置:十七世纪法国人发明。摈弃火绳,采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的结束。
打火石式击发装置:又称为燧石击发装置
撞击式击发装置:(雷管式火枪、击锤击发枪)
中央点火式击发装置:又称为撞针枪、德莱赛针刺击发枪。弹药从枪管后端装入,针击发火。
佛格森式来福枪:线膛,后膛装弹,英军上尉佛格森在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中,在美国的前膛装药的肯塔基式线膛来福火绳枪的基础之上研制成功。
就是最早期的火枪,是在中国宋代发明的,因为气密性和枪管长度等问题,杀伤力不大,射程仅仅5─10m。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宋军发明此种管状火器。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远达150步(约230米)。这是世界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步枪。当时叫做“突火枪”,其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这种原始的火枪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慑作用,首先,由于火药的原料配比问题,其推力相当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为射击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运用现代的“三点一线”式瞄准方式,再因为其枪管为竹管,在射击了大约四到五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爆炸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会折断,更有甚者,射击的时候因为膛压过高干脆炸膛。 突火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