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创立于1949年2月,该校共招生四期。第一期有学员一万两千余人,学员来历以学生出身的占大多数,工厂机关职员学校教师次之,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商贩旧军人和失业工人等。女同学约占学员总数的五分之一强。
学校组织设校长、副校长、教育长各一人,下设教务处、政治处、校务处和一个校部办公室,校部是全校最高领导机关,下设四个部,一个分校,每部设教育、组织、总务三科及秘书室,受部主任领导,每部有十个班(只第一部是九个班),每班有学员二百五十人左右,全班共十个大组,每组分为三个互助学习小组,以作自修互助学习的单位。
班是直接领导学员学习生活的基础组织,设正副班主任及干事六七人。班主任掌握全班情况,指导学员学习,干事指导学员协助组织学员学习生活及一切课外文化娱乐活动,小组设正副组长,由同学中选举,协助班干部领导大家的学习与生活。
全校共有干部工作人员一千余人,老干部约占三分之二强,大多数是大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和抗战初期就参加革命、受过长期斗争锻炼的。
1948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基于改造平津地区知识分子、大量培养革命干部的需要,指示“由华北局办一华北革命干部学校”。1949年2月1日,华北局正式批准成立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工作人员主要来自华北局党校,华北局第三书记刘澜涛任校长,原华北局党校副校长胡锡奎担任主持校务的副校长。
当时,国统区的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和社会动荡,造成大量失业、失学的知识分子、职员、学生等群体积极寻找进入解放区、适应新社会的便利通道。此时报考华北革大的学员虽十分踊跃,但动机复杂不一,既有追求革命进步的理想,也不乏解决现实生活或职业出路的“镀金”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校方决定开展马列主义教育和思想改造,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实施群众路线的马列主义教学经验。
在教育方针上,华北革大提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心,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把学校作为‘思想战场’或‘政治工场’,系统地进行马列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与思想教育”。
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方面,华北革大的课程“少而精”,“全部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中心配合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党史、党纲的教育”,主要分为“教育计划与教学方法,世界观与人生观”“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理论与政策”三个连贯的课程教学阶段,并根据需要添加若干辅助性课程和社会活动。教学形式主要采取讲授、自习、讨论等形式。上大课,以班级为单位入场,人数最多时有数千人;自习,必须阅读与某段学习中心有关的书籍文件;小组讨论,遵守发言纪律,作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教学流程与教学策略上,华北革大主要通过思想总结衔接不同阶段的课程。“每学习一段理论,就举行一次测验,测验之后,即进行一次思想检查或总结”。同时,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一个重要环节,校方会依据学员思想反省的程度与革命表现的力度,筛选、培养与吸收积极分子进入党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