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唐朝时,中华民族的发展格局已从秦汉统一后上升到新的水平,唐朝不仅拥有辽阔的疆域和完备的国家治理制度,而且以其包容的气度,将鲜卑、突厥、回纥、吐蕃、吐谷浑、乌蛮、靺鞨、室韦、南蛮等诸多民族凝聚在一起,巩固、发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布达拉宫应运而生。[15]
17世纪前
布达拉宫初名红山宫,[28] 初建于吐蕃王朝上升时期的631年,[13] [15] 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主持兴建,在此划立行政区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号令群臣、施政全藏,成为当时吐蕃王朝统一的政治中心。[31] 据文献记载,当时修建的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到了9世纪后吐蕃王朝解体,由于战乱、火灾、雷电等原因,红山宫遭受了严重破坏,被弃于一隅。[16] [28] [30] 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29]
元、明时期,由于萨迦、帕竹、仁蚌等地方政权的政治中心不在拉萨,布达拉宫先后被各派势力占据。至清初,吐蕃时期建造的布达拉宫只剩法王修行洞和圣观音殿两处。[29] [33]
17世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前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在清中央政府的扶持下(一说在蒙古和硕特汗王固始汗的帮助下[33] ),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朗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同期,固始汗曾派出蒙古兵丁帮助运送建筑材料并维护建设工程的安全。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13] [16] [28] [33]
后来五世达赖喇嘛因年高而将政务委托摄政第巴处理,为树立第巴威望,五世达赖喇嘛以按手印而使众人听命于第巴。[29] 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摄政第巴·桑结嘉措为了让工程顺利进行,将五世达赖喇嘛圆寂的消息秘不发丧长达13年之久,[29] 1690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3] 1693年布达拉宫重建工程结束后,落成无字纪念碑。[28] [29] 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13]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