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材料的起源从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人们发现用银和铜容器留存的水不宜变质,后来皇宫达贵富人吃饭时又习惯使用银筷子,民间又用银制成饰品佩带,我国民间很早就开始认识到银有抗菌作用。
抗菌剂(anti-bacterial agents)指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使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菌、藻类及病毒等)的生长或繁殖保持在必要水平以下的化学物质。抗菌剂是具有抑菌和杀菌性能的物质或产品。
银离子及其化合物的抗菌机理: 银离子及其化合物的抗菌机理
接触反应抗菌机理:银离子接触反应,造成微生物共有成分破坏或产生功能障碍。当微量的银离子到达微生物细胞膜时,因后者带负电荷,依靠库仑引力,使两者牢固吸附,银离子穿透细胞壁进入胞内,并与SH基反应,使蛋白质凝固,破坏细胞合成酶的活性,细胞丧失分裂增殖能力而死亡。银离子还能破坏微生物电子传输系统、呼吸系统和物质传输系统。1
抗菌剂在纺织品上的应用
纺织品抗菌剂随着抗菌卫生整理技术而生, 主要用于纺织品材料及其制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纺织品的舒适性、透气性、安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相应的纺织品抗菌剂也必须跟上时代潮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要求。这将使纺织品抗菌整理剂日臻完善, 抗菌卫生整理技术也将日趋成熟。抗菌卫生整理是用抗菌剂处理织物 (包括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及其混纺织物) , 以使其获得抗菌、防霉、防臭等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防止织物被微生物沾污、损伤和穿着舒适, 更重要的是为了降低交叉感染, 防止传播疾病, 保证人体的安全健康。
进入21世纪, 抗菌防臭和抑菌整理成为织物的四大功能性整理之一。抗菌卫生整理织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5~1965年, 这是抗菌织物发展的孕育时期, 当时, 很多人认识到织物抗菌的可行性和使用价值, 积极参与研究开发工作。1965~1975年为抗菌织物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前期主要是追求抗菌效果, 当时, 抗菌剂主要成分是有机汞、有机锡、有机铜、有机锌以及一些含硫化合物, 这些药物用量少, 效果显著。20世纪后半期, 即第二阶段后半期, 抗菌剂的安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发现部分有机金属化合物对人体的细胞和组织有毒害作用, 会引起皮肤斑疹和炎症。美国环保局 (EAP) 和食品医药局 (FDA) 开始实施抗菌剂的安全性检验。日本于1973年制定了关于家庭用品中有害物质的规定, 并实施医药品安全性检验, 停止使用有机汞等有害物质。在这一阶段内, 主要发展方向是解决抗菌性和安全性的矛盾, 加紧开发安全型抗菌剂。1973年, 美国道康宁公司 (Dow Corning Company) 宣布成功开发高效安全型有机硅季铵盐型抗菌剂, 商品名为DC-5700。这种抗菌剂开发耗资1.9亿美元, 历时25年, 使抗菌与安全同时得到社会的认可。1975年, 该抗菌剂得到美国环境保护局和食品医药局的批准, 开始投放市场。从此, 抗菌整理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