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皇后(正妻),皇后所生长子即为嫡长子。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所以皇帝的嫡长子一般就是太子。
1.“立嫡以长不以贤”: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必须是皇帝的嫡长子,因此无论他是否贤能、聪慧,都依年龄长幼而以此类推。
2.“立子以贵不以长”: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必须是皇后(正妻)所生的长子。如:年长的皇子之母为妾(妃嫔),年幼的皇子之母为妻(皇后),只要妻(皇后)的子嗣在,就不能立妾(妃嫔)的子嗣为太子;若妻(皇后)没有子嗣,就只能立“地位最显贵的妾”的子嗣为太子,不管其年龄如何。
自汉朝初期,为区分帝王与各个分封郡里诸侯王对其子嗣的称呼,“太子”之称只能由帝王之子使用,不再混用“世子”一词,其余诸侯长子均称“世子”。
皇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东宫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卫军。
太子与皇太子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称太子或世子。两汉,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但惟皇储称“皇太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官。
而像“哪吒三太子”这样的太子称谓,只是古代民间对帝王之子的一种泛称,不是真正的太子。类似明清时期皇帝的子嗣叫王爷一样,事实上不是皇帝所有的子嗣都被封王,但还是叫他们为王爷。
由于皇太子有极大的权力,所以往往和皇帝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如汉景帝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汉武帝皇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兵败自杀,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而力量强大的皇太子由于不满皇帝的约束,也会发动叛乱,以致弑君。如宋文帝刘义隆为太子刘劭所弑。另一方面,由于觊觎皇太子的储位,皇帝的儿子们往往相互倾轧,甚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皇太子顺利册立、顺利继承皇位的并不多见。随着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皇太子的权力越来越被削弱。但是反过来,正是由于皇太子的权力不再对皇帝构成威胁,皇帝有足够的权力来约束他的其他儿子们,所以后期的皇太子顺利继位的反而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