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特指军事战术层面"乘敌方不备发动快速进攻"的作战方式,典型案例如《赵匡胤》描述的绕后突袭战术[2] 。现代语义延伸为"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胡雪《惊人相似的一幕》通过"对同志不能搞~"的否定句式展现其引申用法。
结构特征表现为以"突然"修饰中心词"袭击"的偏正式组合。在句子中主要承担谓语功能(如"我军突然袭击敌军侧翼"[2] )或宾语成分(如"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其活用形式可扩展为"搞突然袭击""遭到突然袭击"等固定搭配[1] 。
战术原理源自古代战争中的奇袭策略,《史记》记载的'暗度陈仓'事件即包含秘密行军实施突袭的核心要素。该成语在军事上指乘敌方不备发动快速进攻,泛指出其不意打击对方的行动。典型军事用例可见金玉舟《赵匡胤》第二十八章:"从背后对守军突然袭击,方可破得",该描写还原了古代战争中绕后包抄的突袭战术。现代战例中,"突然袭击"仍被应用于描述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2] 。
司马文森在《风雨桐江》首章以"这个突然袭击使大林大感狼狈,面红着"的文学化处理,开创性地将该军事术语转化为描述人际冲突的修辞手法。胡雪在《惊人相似的一幕》中通过否定式用例"对同志不能搞~",进一步确立其现代汉语中的比喻用法。
与"出其不意"共享战术突袭的核心语义,但更强调攻击行为的突发性。"攻其不备"侧重攻击时机选择,而"突然袭击"着重行动实施速度。与"不宣而战"相比,后者强调未经宣告即发动攻击的程序特征,前者则突出攻击行动的意外性[2] 。
在台港澳地区国语使用中,该成语存在"乘其不備向對方進行攻擊"的变体表述。典型用例可见"叛軍突然襲擊村莊"的新闻表述,与大陆地区"突然袭击"在语法结构和语义范畴上保持高度一致。五笔输入法代码"pqdf"作为专业领域的特殊编码形式,体现其作为规范汉语成语的词典收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