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由来
属名“Agaricus”一词来自希腊语,词根是“agarikos”意思是“伞菌、蘑菇”,用于真菌的属名,翻译为“蘑菇属、伞菌属”。种名加词“bra-siliensis”的词根是“brasil”意思是巴西,中文直接译成“巴西蘑菇”。
巴西首都圣保罗郊外200千米山地的当地居民长寿,癌症以及成人病发生率极低,据说与当地居民自古以来就食用这种蘑菇有关,巴西蘑菇也因此而得名。[3]
分类史
1945年,模式产地和日期:Gainesville, Florida, U.S.A. 24 Apri. 1944。采集人W. Blaze, F.32911。模式Holotype。存于FLAS。Blaze是纪念采集人W. Blaze。首次有一位美国真菌学家W. A. Murill定名,在Florida州的Gainesville,由布莱泽的草场发现的。[2]
1965年,日本菌蕈学家岩出亥之助对这种无名蘑菇进行菌种分离和培养试验,1967年由比利时的海漫曼博士鉴定为独立种,并命名为巴西蘑菇(Agaricus blazei Murill),与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rge) Sing.)同属。[3]
培育史
1965年,在巴西从事农业研究的日裔古本隆寿,在巴西南部圣保罗的皮埃达德郊外农场的草地上采到该菇,并将其菌种送给日本三重大学农学部的岩出亥之助教授。二人配合分别在巴西和日本两国进行园地培植(古本隆寿)和室内培植(岩出亥之助)进行研究。1972年,古本隆寿首次人工试验培植成功,并正式投入培植市售。然而,还未能确立优质培养基的造料法,而且没有成批培植成功。1975年,岩出亥之助在室内进行高垅培植首次成功,以后努力进行改良,确立了室内培植法。1992年,中国福建农科院首次引种培植成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