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植物学名为*Neolitsea aurata var. chekiangensis*,隶属于被子植物门樟科新木姜子属[2] [4] [5] 。在Engler分类系统中定位为樟亚科-木姜子族-新木姜子属的变种级分类单元,异名包括Neolitsea chekiangensis Nakai[2] 。其变种加词"chekiangensis"源于拉丁化浙江地名,反映模式标本采集地特征[4] 。
叶片狭窄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宽度范围0.9-2.4厘米,叶背被棕黄色丝状毛但易脱落,残留毛被呈现近无毛状态。区别于原变种的核心特征是叶背白粉层的稳定存在[3] 。根据2025年自然标本馆数据,其分类特征与樟科典型特征相符,包括革质叶片、离基三出脉结构及伞形花序结构[2] [5] 。
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部丘陵地带,地理覆盖浙江、安徽、江苏、江西及福建五省[3] 。2018年南昌工程学院研究显示,在江西省垂直分布范围达海拔200-2000米,中山海拔(1000-2000米)分布的樟科植物中占47.3%[1] 。典型生境为山地杂木林,偏好湿润阴坡环境,常与壳斗科、山茶科植物形成混交群落[3] 。
果核含油率较高,经压榨提取后可用于生产肥皂和工业润滑油。枝叶含特殊芳香物质,通过蒸馏工艺可提取作为化妆品基础原料。民间医药实践记载其树皮煎剂对胃脘胀痛有缓解作用,但相关药用价值需进一步科学研究验证[2] [3] 。
根据2025年植物智平台评估,该物种被列为无危(LC)等级[3] 。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地已将其纳入监测体系,2024年8月科考队在大杞山站记录到健康种群。标本凭证数据收录于中国植物图像库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机构(GBIF)数据库[2] [4] 。
浙江新木姜子的图片
共2张 浙江新木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