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奥弗拉斯特(约前371—前287)是古希腊水果栽培领域的泰山北斗,被誉为“植物学之父”。两大植物学专著《植物研究》和《植物本原》仅有残本流传下来[1] 。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药物学、植物学[2] 。
从前以植物为研究对象。早期人类的食、住、衣、药、装饰物、工具等乃至巫术用品无不取自植物。绿色植物借助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养育了一切生物,人类及许多生物所需的氧气全系35亿年以来植物借光合作用所产生。原始人先是采集植物,以后进而种植植物,自农业人口定居之后才出现了人类文明。人类在这些活动中积累的知识便构成植物科学的基础。
常称亚里斯多德的弟子泰奥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300BC)为植物学创立者。西元1世纪,希腊的迪奥斯科里斯(Pedanius Dioscorides)将植物分为芳香、烹饪及药用3类。西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中也记载不少植物知识,但谬误甚多。中国的药草书出现甚早,但对西方植物学无直接贡献。印刷术流传后,西方的草药志(herbal)才于15~16世纪逐渐出现。 林奈
16世纪研制出光学镜头和复式显微镜,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17世纪的植物学家不再偏重於研究药草,鲍欣(Gaspard Bauhin)提出许多有效的新概念。胡克(Robert Hooke)、格鲁(Nehemiah Grew)及马尔皮基(Marcello Malpighi)等人的工作创立了植物解剖学。胡克创「细胞」一词。
18世纪,实验生理学初步证明,植物在阳光下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1753年林奈(Carolus Linnaeus)发表《植物种志》一书,确立了双名制,并将生殖性状(花)用为重要分类根据。
19世纪达尔文和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的工作为植物进化观奠定了基础。
至20世纪植物学进展更为迅速,这包括:光合作用机理的阐明;光敏色素的发现;植物激素的发现;微量元素作用的研究;遗传育种技术的进步;同位素计年法的建立;前寒武纪岩石中藻样及细菌样化石的发现;抗生物质的分离等。
植物学有下面4个主要领域:
⑴形态学研究植体(由细胞到器官各个层次)的结构及形状。分支学科有细胞学、解剖学、组织学、生殖形态学、实验形态学等。
⑵生理学研究植物功能,与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