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时评编辑,常遇到如下情况:选题不好,也写不好;选题好,角度不好;选题好,写不好——以上三种情况的稿件占来稿量的大约90%以上,而这些稿件可以说都难以走上版面。 新闻时评
新闻时评是新闻报道深化的需要,因“深化”故,其写作较消息、通讯显得复杂一些,写好需要一定的“笔力”。但,时评写作也不是说没有规律可循。
和写其他文章一样,时评写作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
“写什么”,当然也就是“选什么题材来写”、“选什么事”来写。
选题成功与否,是一篇文章走向成功的前提。
但选题本身也有两个基本前提:如果不是亲历的新闻事件必须确保所引述的新闻是事实而不是之虚乌有;其次是不能对新闻事实断章取义,歪曲原新闻所述事实。不保证这两点,时评从源头上就立不住。
在保证这两点的基础上,下一步如何走?
选题如爬山,选择一座什么样的“山”来爬呢?首先,写时评要敢于冲着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写,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敢于碰热点题材,时评就会失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时评的使命,本就是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不敢于碰热点题材,时评作者本身也将是个失败的创作者,难以在时评圈内立足。
同时,“虎山”作为风险过大之“山”,也要慎爬。向“虎山”行,是感觉自己能打死“老虎”或者能绕过“老虎”轻松过山,如果不能做到这两点,还是不要爬的好。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量力而行。
一般来言,风险高的“山”,需要立意、角度、语言表达上有较多的闪转腾挪之功,爬上去颇费一番气力。有些题材,受时代政治、社会、习俗等方面因素影响,是时代语境所避趋之的,这样的“山”,最后先不要触及——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有些限制的东西“融释”了,再写不迟。
其次,忌爬平庸的无特点的“山”。平庸的无特点的“山”,难见新奇,时评作者要忌赶这样的“大流”。比如,前一段上海规范发展马路摊点,来了一批稿子大谈规范发展马路摊点的做法对于民生的意义——第一个大城市采取这样的做法,还是值得一谈的;但过了一段,郑州又解禁马路市场,结果一批作者又蜂拥写之,而主题仍如昨,这样就没多少意思了。
“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有些“小山”,别看不高,但很有特点,写起来也很有意思。苏轼言:“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其实虎丘只有30多米,但“小山”人文底蕴丰厚,“爬”起来也很带劲!
简言之,处理好“选题”问题,是时评写作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角度问题,属于“怎么写”的范畴了——是“怎么写”的第一步。
角度问题,就是“从哪儿下手”或“如何看待一件新闻事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