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性特指股票所有权通过二级市场在不同投资者间转移的交易可行性[1] [4] 。该属性包含三重内涵:
流通性:股票在不同投资者之间的可交易性,可通过可流通股数量、成交量及股价对交易量的敏感程度衡量[1][2][3][4]
市场深度:订单簿中存在的待成交买卖数量[1]
流通性评估采用三大量化标准:
可流通股票数量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直接影响交易标的规模,根据2024年数据,A股市场流通股平均占比达78.6%[4]
股票成交量日均成交量超过流通股本1%的股票被视为具备基础流动性,其中创业板个股日均换手率长期维持在3%-7%区间[3]
价格敏感度价格弹性系数(单位成交量引起的价格变化幅度)小于0.05%时,视为流通性优质品种[2][3]
市场微观结构
交易机制:连续竞价制度较集合竞价更利于流通性提升[1][2]
做市商制度:通过双边报价缩小买卖价差[3][4]
宏观经济环境
货币政策宽松期市场资金量增加,直接提升流通性基准水平[1][2][3][4]
行业景气周期内相关板块换手率增幅可达行业均值的1.5倍[3]
投资者行为特征
机构投资者占比超过40%的市场,价格波动敏感度降低
个人投资者交易贡献度达65%的股票,换手率超过15%
资本配置效应
高流通性公司增发股票认购率平均达93%,较流通性差企业高42个百分点
行业龙头股流通性溢价使融资成本降低[4]
风险定价机制
流通性差的股票要求年均超额收益补偿达4.7%[1][2][3][4]
创业板个股因流动性差异产生的估值折价最高达28%
流动性黑洞现象当市场出现极端行情时,高杠杆产品集中平仓导致流动性瞬时枯竭,2022年量化基金引发的流动性危机使中证1000指数成份股平均买卖价差扩大至平日的17倍[3] [4]
股权结构风险大股东持股超过70%的上市公司,其股票日均换手率仅为市场均值的36%,价格冲击成本提高至正常水平的2.4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