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汉语常用成语,"摸爬滚打"由"摸""爬""滚""打"四个具体动作词并列构成,字面指人体与地面接触的多种运动姿态,引申为在艰苦环境中通过亲身实践经受磨炼。该表述最早见于军事文学领域,魏巍195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东方》中,用"战士们摸爬滚打"描绘军事训练场景,1980年《十月》杂志报道中扩展至记者基层工作领域。
语言学研究表明,该成语属于典型的并列式动词结构:
四个单音节动词线性排列构成动态语义场
每个动词均表示人体与物理空间互动的具体动作
组合后产生"持续经历艰苦实践"的整体隐喻意义
通过具象动作群映射抽象成长过程
这种构词方式体现了汉语成语"以实喻虚"的表达特色,四个动作词既保持独立语义,又在组合中形成新的概念维度。
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该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刻画人物成长历程:
《东方》描写郭祥带领战士盛夏训练:"脱下衬衣一拧,常常能拧出小半盆汗水来",通过生理细节强化"摸爬滚打"的艰苦程度
《十月》杂志将新闻工作者的田野调查形容为"同贫下中农一块儿摸爬滚打",拓展了成语的应用边界
历史人物传记中,范仲淹早年"划粥断齑"的清苦生活和基层历练被概括为"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十几年",凸显实践积累对政治洞察力的塑造作用
该成语在当代政治语境中具有特殊语义价值:
习近平同志在1985年与大学生交流时,以"陕北黄土地里摸爬滚打七年"概括知青经历[1][2][3][4],将体力劳作升华为认知中华文明特性的实践基础
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强调"摸爬滚打式基层实践"对理解阶级分析法的助益[3],形成实践哲学的话语范式
2022年相关访谈中,该表述被系统纳入青年培养方法论,主张"理论厚度需经实践锤炼"[4]
成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
强调直接经验对认知形成的决定性作用,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训喻形成互文
体现农耕文明"接地气"的实践智慧,将身体劳作与精神升华相关联
在现代语境中发展为"调查研究""基层锻炼"等执政理念的语言载体
习近平同志运用案例显示,该成语可衔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传统修身观念[1][2][3][4]
相较于英语成语多采用名词性隐喻(如"baptism of fire"),"摸爬滚打"通过动词群构建动态认知图式。这种差异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