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遮普意为五河之地,指印度河的5条支流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拉维河、比亚斯河、萨特莱杰河汇流处。最早的居民属南亚语系。达罗毗荼人在前4000年自伊朗高原定居。后来雅利安人与原住民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印度文化。历史上受到波斯、马其顿、孔雀王朝、贵霜王朝、阿拉伯、突厥、阿富汗、锡克教徒的统治。
1947年印巴分治,旁遮普一分为二,引发了大规模骚乱及难民潮。[2]
年平均温度:
一月:13摄氏度(55华氏度),在夜里会降至零下
六月:34摄氏度 (93华氏度),有时候会达到45摄氏度(113华氏度)。 旁遮普邦
年均降雨量:
年均降雨量:462.8毫米(2001年)
超过70%的年降雨量产生于季风季节期间,即从七月到九月。
最佳旅游季节:十月到三月
全境95%为平原,从东北向西南缓倾。北部分布着西瓦利克山的支脉,海拔300—600米,拉维河.比阿斯河.萨特莱杰河流经境内。属副热带大陆性气候,寒暑变化剧烈。6月平均气温34℃,1月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由东北部的1220毫米逐渐减少到西南部的352毫米,出现沙漠。4—6月有热风与尘暴。植被稀疏,具矮小有刺的灌丛。
经济以农业和小型工业为主。农业靠庞大的灌渠网与众多的管井,灌溉面积占耕地65%。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蜀黍、水稻、粟、大麦和豆类。其他农产物有棉花、甘蔗、马铃薯和油料作物,是印度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棉花产地。工业有棉纺织、毛纺织、丝织、制糖、机床、体育用品、电器、汽车部件、面粉、乳制品与棉花打包等部门。阿姆利则、卢迪亚纳、伯蒂亚拉等城市与德里间有班机来往。
旁遮普邦
进取和努力,这两个词是旁遮普人的精神所在。自获得独立后的50多年来,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以其进取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辛勤劳动,为这片土地赢得了“印度粮仓”的称号。它以每年10%的平均增长率位局印度众邦之首,向人们展示了它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作为印度人均收入最高的行政区域,旁遮普邦的受教育人数占全邦总人数的58%。
自印度这些年的经济自由化以来,旁遮普就开始努力于挤身全球经济,并与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经济上开展了相关合作。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当地人们的热情,使得这片有着五条河流的沃土日渐成熟。它可以如别人所不能地将每个潜质充分地发挥到极至,也最早地把农业技术与“绿色革命”划上等号,创造了粮食生产的最高增长率记录,并最终从一个较小的生产地发展成为一个较大的粮食富余地。在乳品发展计划期间,旁遮普邦为“白色革命”提供了动力,并创下了人均牛奶占有量的最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