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时机》共七章,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情节讲汤米·威廉与他父亲阿德勒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则侧重于他与狡滑自私的“父亲代理人”谭姆金之间的交往。该小说审视了主人公汤米·威廉痛苦的一天——从早晨他在纽约中城区百老汇街的葛丽安娜酒店出现,一直到下午在一个陌生人的葬礼上痛哭流涕为止,用叙事及回忆的双重手法,极其俭约地写出了在美国这样一个适者生存的社会中,个人是怎样受到金钱定位、社会偏见的威胁以及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对情感与理性的选择等等问题的思考。[1]
索尔·贝娄的父母均为来自俄国圣彼得堡的第一代犹太移民,其父亲亚伯拉罕·贝娄是一个食品进口商。索尔·贝娄的商人父亲反对贝娄从事写作,他认为文学创作无法成为一个人赖以生存的职业。在母亲死后,贝娄将功利的父亲与追求个人价值的儿子之间的冲突写进了《抓住时机》。[5]
汤米·威廉
一个典型的“问题人物”,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只会回想过去,忧虑将来但却无法把握现在。人到中年才意识到世路多歧,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超越个人情感的。他知道在这个世界里不昧良心很难生存,但他又怀了一种“对真理的情感”,宁做一个“受苦的人”而不愿“清醒”。他也从不认真地思考他种种行为的后果,因为生性懒散或者害怕理解“现实”的意义,他几乎一直无法知道“什么是一个男人所需要的”,什么是社会对自己的要求。感情用事、易于冲动的性格常常促使他做出些“不该”做的事。
阿德勒医生
汤米·威廉的父亲,“理性”的象征。典型的美国第二代移民,他深受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亲情之上。他的形象与儿子完全不同,阿德勒不但会享受生活,而且还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对其他人,包括对儿子的痛苦不闻不问,摆出一副铁石心肠的样子。汤米在困境之下想求助于他,但儿子越是想接近他,父亲则越是避得远远的。他不想卷入汤米的生活。他咒骂汤米,指责儿子妄图让他背上另一个十字架。他不但自私,又贪图虚荣,在一些朋友面前吹嘘汤米生意的成功,装出一副靠儿子赡养的假态。这个人物的种种自私与冷酷处处见诸于小说之中,是二十世纪美国社会中所谓“理性”人物的典型,一个无情无义、强硬自私的“现实主义者”。
谭姆金医生
葛丽安娜酒店的长客,汤米·威廉的“精神父亲” ,自称是一个精神病理学家,一个诗人,一个崇高情感的君子,实则是一个夸夸其谈的骗子。他知道汤米精神上的缺口,因此故意迎合他,他在汤米的眼中成了一位哲学家,一个愤世嫉俗者,一个现代社会中的梭罗,对物质世界的轻视同时又坚持着人类的理想。他把汤米身边仅有的七百元钱骗出来做股票买卖,使这个倒霉人物彻底破了产,而自己溜之大吉,这个人物给人的印象是在伪善的面目下追逐金钱利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