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对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 竹枝词“志土风而详习尚”,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故与地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常于状摹世态民情中,洋溢着鲜活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对于许多学科特别是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随着近十数年来地域文化热的升温,竹枝词也愈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各类竹枝词资料集陆续编纂出版,其中,既有分地域编纂的,又有按年代汇辑者。前者以《中华竹枝词》(雷梦水等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为代表,后者则有2003年出版的《历代竹枝词》(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竹枝词,包含有多方面的历史资料,可供学术研究采撷。譬如,“豫楚滇黔粤陕川,山眠水宿动经年。总因地窄民贫甚,安土虽知不重迁”。这是说江西地狭人稠,百姓背井离乡四处迁徙,无论是河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还是陕西、四川,到处都有江西人的身影。“漫说玉山无玉剖,近闻梅岭有梅探。舟车经过数千里,东北浙西西粤南”。玉山是赣东北的一个县份,当地同样是因生计问题,清代前期有大批百姓或是南下广东,或东进浙西。由此可见,江西的确是移民的主要输出地,这造成了明清史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关于这一点,在四川的省会成都,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这是说一家中的女人,或嫁与陕西人,或嫁与江苏人,而娶来的媳妇亦或是江西人,或是湖广人,家庭成员的原籍可谓五湖四海,当时已没有超过十世的“老成都”了。这说明当时的成都,真是五方杂处,各地的人们相互通婚。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不仅及于城市,在广大乡村也影响深远。“分别乡音不一般,五方杂处应声难。楚歌那得多如许,半是湖南宝老官”——这是《旌阳竹枝词》的描摹,诗中的宝老官,是指湖南宝庆府人。从中可见,旌阳一带虽然是五方杂处,但以湖南宝庆人为数最多。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绵竹县令陆箕永《绵州竹枝词十二首》:“村墟零落旧遗民,课雨占晴半楚人。几处青林茅作屋,相离一坝即比邻。”“诗注:川地多楚民,绵邑为最。地少村市,每一家即傍林盘一座,相隔或半里或里许,谓之一坝。”这首诗字面上是说,绵竹当地的村落非常稀疏,稀稀拉拉,里面住着一些兵燹战乱劫后余生的百姓,在当地务农的人中,有一半是湖南和湖北人。当地的聚落景观通常是,茅草屋及其背后的一片树林,每个茅草屋之间相隔半里或者是一里,这就算是邻居了。由此可见,18世纪初期的四川绵州一带,还是一派地广人稀的景致,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外来移民。而在四川达县,道光时人王正谊写道:“广东湖广与江西,客籍人多未易稽。吾处土音听不得,一乡风俗最难齐。”达县在四川东部,这首诗写道:当地有广东、湖南、湖北和江西人,这些客籍的人很多,移民来自各个地方,这种五方杂处的局面,使得这一乡的风俗参差不齐,各不相同。可见,此时的川东达县,可谓五方杂处,方言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