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于1899年在加拿大创立保皇会(保救大清皇帝会)。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加深,该派调整策略,试图通过体制内改良实现政治变革,逐渐形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保守势力[1] 。
保皇派理论体系包含三个基本原则:
主张保留清王朝统治,认为"满汉早已同化",否定革命派"排满革命"的正当性
坚持渐进改良道路,强调须经过君主立宪阶段才能实现民主政治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对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主张
该派特别强调暴力革命可能引发列强干涉,认为"革命必致瓜分",试图通过"开明专制"实现国家富强[1] 。
1905-1907年间,保皇派与同盟会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激烈交锋:
政权性质之争:保皇派坚称清政府并非完全腐朽,可通过立宪实现改革;革命派揭露清廷"预备立宪"的欺骗性
政体选择之争:主张必须保留君主制作为过渡,认为中国不具备立即实施共和制的条件
社会改革之争:反对触动封建土地制度,认为土地国有化将导致社会动荡
论战期间,保皇派在《新民丛报》发表《开明专制论》等系列文章,系统阐述其保守主义政治理念[1] 。
康有为:理论奠基人,提出"三世说"历史观,主张通过君主立宪实现"升平世"梁启超:主要理论撰稿人,1903年访美后思想转向保守,提出"新民说"改良理论[1]
这些人物多具有传统科举功名背景,同时又接受过西方政治思想熏陶,形成独特的保守改良主义思想体系[1] 。
保皇派的活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宪政思想的传播:
创办《新民丛报》等报刊,引入西方政治学说
推动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知识分子
但该派始终坚持维护封建皇权的根本立场,1907年《新民丛报》停刊标志着其理论体系的破产。辛亥革命后,多数保皇派成员转向支持袁世凯政权,最终被历史发展潮流所淘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