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描述文字出现前以结绳记录事务的治理模式。[4] 南朝刘孝标在《世说新语·品藻》注中引用"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将原始含义扩展至社会治理层面,强调"质鲁湻慤"的民众特质是实现这种治理的基础。[1]
本义:特指上古时期通过结绳记事的物理手段实施行政管理;
引申义:
倡导简约治国理念,主张返璞归真的执政方式[4];
暗含对无需法律约束的理想社会的空想性描述,如注解所言"天下无姦民,可结绳致治"。[1]
宋代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褒赠伊川》以'外示质鲁,中实姦滑'的对比,揭示'质鲁'表象与'结绳而治'理想状态的辩证关系。《明史·周遇吉传》记载'见遇吉质鲁,意轻之',通过人物性格刻画侧面反映该成语对质朴治理观的呼应。[1]
在汉语成语接龙体系中,该成语常与政治治理类词汇形成语义链条。例如'结绳而治→治国安民→民和年稔'的接龙序列,体现其在语言文化中的延展性。[2] 另有'目瞪口结→结绳而治'等机械性接龙,虽无直接语义关联,但反映其作为语言符号的活跃性。[3]
刘孝标注解'质鲁湻慤'的深层含义,与《世说新语·品藻》中'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形成互文,共同构建古代对质朴品性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认知体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