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性能好,生存能力强,适合与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协同作战。[2]
按行动装置的结构形式,分为履带式、轮式和半履带式;按装甲防护程度,分为全装甲式(封闭式)、半装甲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由火力系统和底盘组成。火力系统包括火炮、火控系统、供输弹装置、机枪等。炮身上多采用效率较高的炮口制退器,并装有抽气装置;有的利用计算机进行目标信息处理和射击诸元解算;有的装有自动调炮机构和自动或半自动装填机构,并采用自动定位定向和数字通信技术。底盘通常包括动力装置、传动装置、行动装置、操纵装置、电气设备、通信设备、防护系统等。[2] 自行火炮
早期多采用坦克或装甲车辆底盘,后来多采用专用底盘。自行火炮在一战期间出现。二战时,随着坦克的普遍使用,自行火炮作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得到迅速发展。这个时期的自行火炮主要是自行反坦克炮,炮塔为固定式,方向射界较小。二战后,各国都重视自行火炮的发展,研制和装备了多种类型的自行火炮,并不断改进性能,使自行火炮能够伴随机械化部队作战。现代自行火炮身管长度可以有52~60倍口径,射速8~12发/分,射程20~70千米,行程400~600千米,已发展成为炮种齐全、口径系列较多、可发射多种炮弹的火炮新族系,能遂行多种火力支援和火力战任务。如美国的M109A6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在20世纪末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火力支援作用。新型非装甲轮式自行火炮发展迅速,如法国“凯撒”155毫米自行榴弹炮,造价低、性能好、方便实施战略和战役机动。德国现装备的PzH2000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则代表了当前履带自行火炮的发展水平。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了130毫米轮式自行火炮,80年代以后研制了122毫米自行火炮、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等。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自行火炮在提高总体性能和可靠性、可维修性的基础上,将实现武器和底盘的通用化、标准化;利用卫星定位定向技术,采用数字化通信、射击指挥自动化、自动操瞄等新技术,提高射击精度和缩短火力反应的时间;增强自主射击能力,成为机械化和数字化的机动火力平台。[2] 坦克
自行榴弹炮是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靠自身动力运行的榴弹炮。它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作战力强,方便和装甲兵、摩托化步兵协同作战。自行榴弹炮在第一战期间出现。二战时得到迅速发展。二战后,一些国家把它列为发展重点,成为现代炮兵发展的一大方向。 自行火炮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自行榴弹炮得到稳步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局部战争和地区武装冲突的不断发生,陆军炮兵从未来作战需要出发,减轻武器装备重量,提高战略和战术机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情况下自行榴弹炮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