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晚些时候,苏联军方确认需要一个卫星无线电导航系统(SRNS)用于规划中的新一代弹道导弹的精确导引。[10] 当时已有的Tsiklon卫星导航系统接收站需要好几分钟的观测才能确定一个位置,因此不能达到导航定位的目的。1968-1969年,国防部、科学院和海军的一些研究所联合起来要为海、陆、空、天武装力量建立一个单一的解决方案。 格洛纳斯卫星
1970年这个系统的需求文件编制完成。进一步研究之后,在1976年,前苏联颁布法令建立GLONASS(Global'naya Navigatsionnaya Sputnikovaya Sistema)。GLONASS卫星星座基本上一直处于降效运行状态,只有8颗卫星是全功能工作的。
格洛纳斯项目是苏联在1976年启动的项目,格洛纳斯系统将使用24颗卫星实现全球定位服务,可提供高精度的三维空间和速度信息,也提供授时服务。按照设计,格洛纳斯星座卫星由中轨道的24颗卫星组成,包括21颗工作星和3颗备份星,分布于3个圆形轨道面上,轨道高度19100千米,倾角64.8°。和GPS系统不同,格洛纳斯系统使用频分多址(FDMA)的方式,每颗格洛纳斯卫星广播两种信号,L1和L2信号。具体地说,频率分别为L1=1602+0.5625*k(MHz)和L2=1246+0.4375*k(MHz),其中 k为1~24为每颗卫星的频率编号,同一颗卫星满足L1/L2=9/7。格洛纳斯系统设计定位精度为在95%的概率条件下,水平向为100米,垂直向为150米。
格洛纳斯的定位精度有了很大提高,dL = 0.6米,dB = 2.1米,dH = 6.6米, HDOP = 0.9, PDOP = 1.9,GDOP = 2.2,见右图数据: 格洛纳斯卫星
"短命"的格洛纳斯卫星
1982年至1985年间,发射了3颗模拟星和18颗原型卫星用作测试。由于苏联的卫星和电子设计水平和美国有很大差距,苏联这些测试卫星设计寿命只有一年,真实的平均在轨寿命也只有14个月。格洛纳斯系统1985年开始正式建设,1985~1986年,6颗真正的格洛纳斯卫星被发射升空,这些卫星对比原型卫星改进了授时和频率标准,增强了频率的稳定性,不过它们的寿命仍然不佳,只有大约16个月的平均寿命。此后又发射了继续改进的12颗卫星,不过一半的卫星由于发射事故损失了,这些新卫星设计寿命2年,实际平均寿命是22个月。
这样到了1987年,格洛纳斯系统共计发射了包括早期原型卫星在内的30颗卫星,在轨可用卫星9颗,前景一片光明。1988年开始发射的卫星是进一步改进的版本,这个版本在一般称为格洛纳斯卫星。这些卫星重量1400千克,采用三轴稳定技术和精密铯原子钟,设计寿命进一步提高到3年,在1988年到2000年间这个版本的格洛纳斯卫星发射了54颗之多。这些卫星都是在拜科努尔发射中心使用质子火箭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发射入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