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主要倾向和行为是在遗传上安排好了的,因为它定程度上有利于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与他人建立关系也许对这些倾向是明显的好处:婴儿没有成人的照顾就没法生存,同样,有些人紧紧地依附一个者,保持与他们之间的关系,直到他们能够自我生存为止,这样,他们更有可能下来,长大成年。人们因此拥有一个驱动力,去寻求教养和支持性的关系,就像所知的依靠,许多人认为,它起源于婴儿缺少母亲做依靠。与异性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在人的进化过程中给人类繁衍带来好处。即使是其物驱动力(比如食物和安全的需要)也对与他人建立关系具有贡献,因为,协作完成任务会更容易。因此,很有可能我们拥有一种内在的欲望,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寻找安全与合作,以及组建家庭,如此,我们能给我们的小孩提供更多安全[1] 。
达尔文把“有利的个体差异和变异的保存,以及那些有害变异的毁灭,叫作‘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无用也无害的变异则不受自然选择的作用,它或者成为彷徨的性状,有如我们在某些多形的物种里所看到的,或者终于成为固定的性状,这是由生物的本性和外界条件来决定”(Darwin 1872)。 达尔文
迈尔(2009)很支持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说法,他认为选择既是偶然的,也是确定的,并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做了进一步的解读,:“实际上达尔文将自然选择作为一个淘汰的过程。
作为下一代亲本的个体是那些由于具备或缺少某些性状因此比起同代的其他个体更能适应当时环境条件的个体。它们的兄弟姐妹都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遭到了淘汰……选择这一过程包含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产生出新的合子的一系列过程(包括减数分裂、配子形成和受精)组成,并产生出了新的变异。
在这一阶段中,除了特定基因点的变化具有很强的确定性外,偶然性起到了最突出的作用。在第二个阶段,即选择(淘汰)阶段,从幼体(或胚胎)阶段到成体和生殖时期,‘良好的’新个体不断受到检验。那些最能应对环境挑战和在于群体中其他成员以及其他物种成员竞争中胜出的个体会获得最佳的机遇生存到生殖年龄并取得生殖成功……它们就是‘能够生存下来的最适者’……第二个阶段既含有偶然性也含有必然性。
那些具备了适应当时环境特征的个体显然更有可能生存下去……即使在这一阶段也不存在十分的确定性……自然界的灾变,比如洪水、飓风、火山喷发、闪电和暴风雪,都有可能导致原本非常适应的个体死亡”。
许多人认为达尔文在他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正式阐明了自然选择理论。很少人明白这个事实:达尔文实际是从其它的人(尤其是一位名叫Edward Blyth的创造论者)借用这个概念并普及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