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雏形最早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北伐期间,年近七旬的赵云连续斩杀魏将韩德四子,韩德目睹此景后原文表述为"肝胆皆裂"而溃逃。此情节虽属文学虚构,但通过"肝胆皆裂"的原始表述,展现了汉中之战对三国成语形成的影响。明代以后,"肝胆皆裂"逐渐演变为现代标准用法的"肝胆俱裂",成为汉语成语体系中描述极端惊恐的固定表达[1] 。
成语构成中"肝胆"指代人体内脏器官,象征精神与勇气;"俱裂"意为全部破裂,通过生理机能崩溃的夸张意象,强化心理层面的惊骇程度[3] 。其核心释义包含两个维度:
本义层面:形容遭遇突发恐怖事件时产生的强烈生理反应,如"敌军突袭令守军肝胆俱裂"
引申层面:泛指面临重大威胁时的心理震慑状态,如"罪犯听到警笛声已是肝胆俱裂"
该成语与近义词"肝肠寸断"存在情感指向差异:"肝胆俱裂"侧重突发性惊吓的瞬时反应,"肝肠寸断"则强调持续性悲痛的情感积累。而与"喜气洋洋"构成的反义关系,体现了汉语成语体系中对立情感状态的系统性建构[2] 。
作为典型四字格成语,"肝胆俱裂"符合abcd式结构规范:
前两字"肝胆"为并列名词,构成人体器官的具象化表达
后两字"俱裂"为偏正短语,"俱"作范围副词强化破裂的完整性
在成语接龙应用中,该成语常作为"肝"字开头成语参与语言游戏,例如:
顺接:肝胆俱裂→裂石穿云→云开见日
逆接:肝胆俱裂←镂心鉥肝←铁石心肝
部分典籍中存在语义延伸现象,明代《警世通言》等文献中可见"肝胆俱裂"表"竭尽忠心"的用法。但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当代主要保留"极度惊恐"的核心释义。语义流变体现了成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境适应性,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内涵。
该成语的传播与三国文化普及密切相关。虽然出自虚构情节,但通过《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成为大众认知中"猛将威慑"的典型表达符号[1] 。在当代媒体中,超过72%的用例出现在历史题材影视剧台词及战争文学作品中,用以塑造紧张激烈的叙事氛围。其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还被应用于心理学领域,作为"急性应激反应"的通俗化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