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作者从一九九八年底到现在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文章,书中第一部分“自以为是”,结合时政表述个人观点;第二部分“连城诀”,是一些比较个人化的文字,个人的成长经历及生活轨迹时有提及;其中一些故事充满幻想性,从文学性上看也属罕见的佳作,这类文字连岳今天写得较少,因而尤其值得珍惜。
连岳的文章风格,并不是没有渊源的,早期的他带着明显的模仿王小波的痕迹。而在王小波身上,又能看到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等人的影子。但后来的连岳,写着写着,就不像谁,只像连岳了。
他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作家,都有点像,又都有点不一样。在文章里,他很在乎思想性,思辨力,在这本书的前一部分“自以为是”里,就读得出来,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他又很时尚,在这本书第二部分“连城诀”里,可以体味到这种感觉。再看看他在各报刊上开的那些专栏,彼此的差别很大,好像是几个叫连岳的人写的。他的知识面宽泛得让人咋舌,而他的想像力又飞腾得让人叹为观止。
连岳的文章多是千把字的短文,文短,主题就会比较单面,他的文字展示了恣意横飞的想像力,挑战读者的大脑极限,又毫无痕迹,像一个高明的杀手挑战着侦察者的智慧,像一个深谙法律的玩命狂徒游走在法规边缘,带给读者一种太空飞翔的快感。他的语言很幽默,那种幽默是智者的幽默,看似无意,让人防不胜防,仅有会心大笑的份儿。[1]
连岳第一本书的再版,减少了两篇文章,但也新增了两篇文章。
连岳,1970年出生。原《南方周末》记者,现为专栏作家。先后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第一财经日报》、《外滩画报》、《上海壹周》等媒体开设专栏。出版作品有《来去自由》、《我是鸡汤》。
自以为是
常态的价值
骨子里的怀疑
简单划分法
从突变到渐变
辛吉斯的道德发球
可行地改变咖啡罐
我和你是什么关系?
再有趣一些
光速与早餐
太少,所以更加重要
学术“沦陷”
少废话,说清楚
行道于盲
缓和与节制
作为底限的尊严
多数与超多数
有益与有害
发现个人价值
什么是正视的“正”
准备好再生
自知者的选择
说话的方式
安全套的人道关怀
慢性中毒
门槛的高度
从摆设到工具
人道地反对
假自愿,真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