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茱萸的嫩枝密布锐利的尖刺,老干也长满了瘤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
《礼记》中称食茱萸为“藙”,训诂书《广雅》又称为“樾椒”,《本草拾遗》称它为“欓子”。四川先民称它为“艾子”。左思《蜀都赋》曾描述过蜀中”其圃则有蒟蒻茱萸……众献而储。”
苏恭谓茱萸之开口者为食茱萸。孟诜谓茱萸之闭口者为欓子。马志谓粒大、色黄黑者为食茱萸,粒紧小、色青绿者为吴茱萸。陈藏器谓吴、食二茱萸是一物……时珍窃谓数说皆因茱萸二字相混致误耳。不知吴茱、食茱乃一类二种。
——李时珍,明代《本草纲目·果四·食茱萸》
其形味似茱萸,惟可食用,故名食茱萸也[10] 。
枝干形态 共10张 食茱萸 果实形态
植株高达15米,胸径30厘米,花枝具直刺。小枝近顶部常疏生短刺。[2]
叶片形态
叶片为羽状复叶互生,长30-80厘米,呈长披针形或近卵形,长6-12厘米,边缘有锯齿,小叶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故名“红刺楤”。[2]
花朵形态
花朵呈淡黄白色,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花期8-9月。[2]
果实形态
果梗常,果瓣呈淡红褐色,油腺点多。果实于秋季成熟,为蓇葖果,球形,直径0.5-0.6厘米。果期10-12月。[2] 共8张 食茱萸
共5张 食茱萸
食茱萸产于中国浙江、贵州、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喜湿润,光照,生长在海拔500-1500米的灌木丛或山地疏林中,常见于向阳坡地。[3] 常见于山坡疏林内或旷地上,以及山麓溪流附近较为湿润的地方,喜肥厚的土壤[8] 。
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繁殖[12] 。
食茱萸是药食兼用的本草,兼具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食茱萸根皮及树皮均可作为草药,味辛、苦,性平,有小毒,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活血、散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骨痛、跌打肿痛等症状[9] 。
食茱萸可供药用,据《全国中草药汇编》和《天目山药用植物志》等医药典籍记载,其具有温中燥湿,健脾杀虫的功效。在民间,常用来主治脘腹冷痛,食少,泄泻,久痢,虫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