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
大约在6000年前,上海西部已成陆,而东部地区成陆也有2000年之久,[154] 上海先民以采集植物籽实、猎取野生禽畜、捕捉鱼虾为生,进而以石器、动物骨角为劳动生产工具,种植谷物、饲养家畜。[39]
公元前2500年,进入良渚文化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经济活动,陶器制作从使用慢轮进展到快轮,很快出现了原始手工纺织技术。到公元前8世纪前后,人们创造出了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被称作“疁”的特有的农耕方法,并推广至江南,手工业有制陶、酿酒,还发展出了产盐业。[39]
西周至春秋时期,上海地区为吴国之地。战国时期周元王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上海地区属越,战国中期楚威王(一说楚怀王)时属楚,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属吴。[39]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上海地区分属娄县、由拳县、海盐县。新莽时,分属娄治县、展武县。到三国时期,又分属吴郡娄、嘉兴、海盐3县。[39]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海地区海岸线离开冈身向东推进,大批中原人口避乱南迁栖居于地广人稀的上海地区,充当世族豪强的农奴性质的佃客、部曲,上海陆氏等望门大族富甲一地。到西晋年间,佛教传入上海,至南朝蔚为大观,梁天监年间建有菩提诸寺。[39]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上海境域属昆山县、吴县、盐官县管辖。[39]
到唐代,上海地区大部分涨露成陆,分属苏州华亭县、昆山县;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分属海盐县、嘉兴县、昆山县;至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为防海涌,沿杭州湾北岸长130余里海岸线兴筑捍海长堤捍海塘;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割昆山、嘉兴、海盐3县地置华亭县(今松江区),上海地区始有第一个独立行政建置,县境约今上海地区吴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团一线以西地区,而上海地区吴淞江故道以北的大陆地区属昆山县境。[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