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指服装生产、金属加工等工序中无法继续使用的剩余物料,如钢板切割后的边角碎料。在辽宁大连地区方言中发展为人物评价用语,与"饼材"等词并列,特指缺乏能力者。现代汉语中普遍用于指代价值低廉的物品或被轻视的群体。
根据2022年海关规定,下脚料属于保税监管货物,企业须向海关申报处置方案[1] 。可采用的处置方式包括:
内销处理:享受免征缓税利息优惠,部分商品可免于提交许可证件[1][2]
退运销毁:需委托专业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留存影像记录[2]
特殊监管:综保区内企业可选择按季度集中申报边角料内销[2]
涉及关税配额管理的棉花类下脚料,按关税配额税率计征税款;若加征反倾销税,则需按相应税率补税[1] 。
2017年高中语文教材病句案例中,农民将服装厂下脚料改造为大棚保温材料的实例被用作语病分析样本。此例中"下脚料"既体现原始词义,又通过"变废为宝"的表述暗示其潜在价值转化的可能性。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提出"时间下脚料"概念,将工业生产术语转化为时间管理领域的专业术语:
定义:加工过程中作为残余分离的下脚或废料,或指制备或制造过程中作为废物或副产品留下的物料
典型用法: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通过系统化整理研究卡片,将零散时间转化为学术成果
2011年《百度大连话大字典》记载该词为地区特色词汇,释义特点包括:
与"饼额"等俚语构成近义词群
多用于口语交际中的负面评价
反映方言词汇对普通话语义的具象化改造
依据2022年加工贸易管理规定,该术语的法律特征包括:
产生阶段:必须是在合同耗料量核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2]
物理形态:碎料、废料等不可再加工形态[1]
处置限制:未经海关批准不得擅自销售或移作他用[2]
违规后果:未经许可擅自处理可能被认定为走私行为并追究法律责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