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最早见于鲁迅1927年发表的杂文集《而已集》,原文"虽然这'北京文艺界'已被徐丹甫先生在《学灯》上指定,隐隐然不可动摇了"。邓小平在1979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将该成语用于政治论断:"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
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试卷中,《汉语成语大全》明确将'坚忍不拔'释义为'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1] 。同年昌平区中考题通过'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古语,侧面呼应该成语'形容极其坚定、牢固'的核心意象。成语辨析题型中,常与'坚不可摧''岿然不动'构成近义选项,与'举步维艰''畏葸不前'形成反义对比。
与"坚忍不拔"存在异形词关联,在形容意志坚定时可互换使用[2] [3] 。汉程网成语词典指出,现代汉语中该成语的拓展用法涵盖政治立场、学术观点、建筑结构等多个领域。如《亨德尔的复活》传记中,用'不可动摇的意志'描述音乐家克服偏瘫的康复过程[2] 。
成语由双重否定词"不可"与动态复合词"动摇"构成,通过否定词强化"坚定性"语义。在语法搭配上既可修饰抽象概念(如信念、决心),也可描述具象事物(如根基、地位)。成语接龙示例展现其在语言游戏中的延展性,如"摇唇鼓舌—舌战群儒—儒雅风流"。
英文翻译"unshakeable"准确传递"无法被撼动"的语义内核,与德语"unerschütterlich"构成跨语言对应。日语中使用'揺るぎない'作为对译词,同样包含'不可被摇晃'的汉字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