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
个体消费的对象,主要包括用于个人及其家庭消费所购买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消费品。这部分消费与劳动者个人的贡献紧密相连,并构成社会总消费中的主体部分。个人消费中,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特点、兴趣、爱好和习惯,因此,个人消费总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个体消费不仅可以满足个人的不同需要,而且还可以实现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利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当然,尽管个体消费构成社会主义劳动者消费最基本的部分,但总还有其它方面的需求,要依靠社会公共消费(集体消费)来满足。
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是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个人消费品的享用来实现的。这种个人消费品除了物质形式的消费品以外,还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在个人消费品中,有些是一般日用品,如肥皂、衣服、鞋袜等;有些是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电冰箱、住宅、车辆等;有些是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用品,如衣物等;有些是满足文化生活需要的用品,如书、报纸、文具等。由于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不断增强,各种消费品生产部门、服务部门以及文化等部门的不断发展。也由于国家根据人们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来安排社会生产、服务和文化等部门,因而不仅生产出来的个人消费品越来越多,而且能够做到适销对路。这是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稳定地与持续地增长的物质前提。
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个人消费一般地被限制于生存资料的消费的范围内,是为了给资本家提供可供重新剥削的劳动力。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则主要是享受资料、奢侈资料的消费,肆意地挥霍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体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人消费是为了发展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为了直接生产者和其他社会成员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资料的很大部分归资本家独占,工人与资本家的消费水平极为悬殊。在社会主义社会,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都归广大劳动者共同享受,尽管在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下,人们的消费水平还存在着差别,但是这种消费水平的差别只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个人消费水平的差异将会趋于缩小。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消费需要除一部分是采取公共消费的方式(如享受免费文化教育、公费医疗、城市公用服务等)来实现外,主要是采取个人消费的方式来满足,即:劳动者依靠个人的劳动报酬(主要是货币形式的工资收入),根据自己及家庭的生活需要,独立地安排家庭支出,选择和享用自己所喜好的消费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