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作者在2005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汉唐皇帝宗庙制度研究》基础上修订而成,体现了郭善兵对秦汉至隋唐礼制研究的延续深化。作者依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术平台,结合其在《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等核心期刊发表的礼制研究论文成果,历时两年完成专著写作。
研究时间跨度涵盖西汉立国至唐玄宗时期(前202年-756年),重点关注三个维度:
宗庙制度变迁脉络:包括西汉元帝罢郡国庙改革、东汉禘祫祭礼争议、魏晋庙制调整等重要节点
礼制原则分析:以《礼记》《周礼》等经典为理论依据,辨析"亲亲与尊尊"原则在宗庙迭毁制度中的实践冲突
政治文化关联:探讨宗庙礼制与皇权正统性建构、官僚体系运作的互动关系[2]
核心学术观点包括东汉宗庙"一帝一庙"制度的实际运行周期、唐代太庙九室制度的形成路径等,部分结论被同济大学曾亦教授评价为"填补了汉唐庙制系统研究的空白"。
在文献利用方面,该书整合了《史记》《汉书》等正史文献与《白虎通义》《唐会要》等典章制度资料,开创性地运用金石碑刻材料佐证唐代太庙建制[2] 。其研究方法被唐代军礼研究者借鉴,形成与盖金伟郊祀制度研究、朱溢整体礼制史研究并列的学术范式[3] 。
截至2022年数据显示,该著作被CSSCI期刊论文引用超过40次,其中关于西汉郡国庙制度的论述被《哲学研究》单篇引用达12次。在礼制研究领域,与陈戍国《中国礼制史》、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共同构成新世纪礼制研究的基础文献。
著作出版后引发三大后续研究拓展:
魏晋南北朝庙制专题研究:衍生出对曹魏"太祖虚位"、北魏胡汉融合庙制等子课题的深入探讨
礼制比较研究:推动学者将宗庙礼制与军礼、祭天礼进行体系化对比,如2025年唐代军礼研究将该书列为必备参考文献[1][3]
经学阐释研究:其关于《春秋公羊传》"为人后者为之子"原则的解读,成为经学史研究的重要参照
郭善兵(1974- ),历史学博士,现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聚焦秦汉魏晋南北朝礼俗文化,除本著作外,另有《周礼折衷校注》《三礼学通史》等合著作品。其学术特色体现在制度史与思想史的双维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