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1月18日,余国琮出生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县。 共8张 余国琮
1939年秋,在香港考区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
1943年夏,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并获得工学士学位。随后,到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任助理工程师。
1944年,考取自费留学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就读。
1945年底,从密执安大学毕业,获得科学硕士学位,之后转到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生院进修。
1947年秋,从匹兹堡大学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应邀留在该校化工系任教,同时继续进行科研工作。
1948年—1950年,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工系助理教授。曾主讲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化工热力学、传质分离过程等多门课程,并与他原来的导师一起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在此期间他被吸收为Sigma Xi,Phi Lambda Upsilon,Research Society of America 3个荣誉学术组织的成员。
1950年,被列入美国科学家名录;8月,以到香港探亲为名,避开美国政府的注意,返回祖国,是首批归来的学者之一。回国后他应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的邀请,到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成立不久的化工系任教授并兼系主任。
1952年夏,唐山工学院化工系调往天津大学,余国琮随之调任天津大学任化工系教授。他负责筹建“化工机器与设备”专业[9] 。
1953年余国琮同志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
1979年起先后任民进天津市第四届、五届、六届委员会副主委,第七届委员会主委,第八届、九届委员会名誉主委,其间还担任民进中央第五届、六届、七届常委。
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天津大学建立化学工程研究所,由余国琮负责筹办[7] 。
1983年,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开始建所,余国琮担任所长[5] 。
1985年,创建了天津大学化工分离技术与新型填料开发中心,下设填料厂,从而形成了研究—开发—生产的格局。
1991年,由国家计委投资在天津大学成立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蒸馏实验室,由余国琮担任主任并向中国国内外开放;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