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由"依然"与"如故"两个语素构成:"依然"意为"照旧不变",体现延续性;"如故"表示"如同过往",强调状态的稳定性[1] [2] 。整体语义聚焦在人或事物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的特征,多用于描述长期未改进的消极状态,如叶圣陶作品中人物行为习惯的停滞[2] 。
最早文本记载见于唐代薛调创作的传奇小说《刘无双传》,原文"舅甥之分,依然如故"通过亲属关系的稳定性,展现成语的原初语义[1] [2] 。宋代《太平广记》未收录该作品,唐代薛调《刘无双传》记载"舅甥之分,依然如故",明清时期《唐人小说》等辑录本均保持原始文本形态。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该成语常被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或社会现象的守旧特征。如叶圣陶《一个朋友》通过"依然如故"描写主人公固化的生活方式,张天翼《华威先生》用该成语凸显官僚作风的顽固性。语言学研究表明,1949年后该成语使用频率较民国时期有所提升,主要集中于社会评论类文本[2] 。
作为偏正式结构成语,"依然"作为状语修饰中心语"如故",整体具有副词性语法功能[2] 。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两种扩展形式:后接名词时需添加助词"的"(如"依然如故的态度");作谓语时可独立成句(如"他吃、喝、玩、耍,依然如故")。
近义词中"依然故我"侧重自我认知的固化,而"依然如旧"强调行为方式的延续性;反义词"荡然无存"突出彻底改变,"变幻无常"则体现持续变化[2] 。在成语接龙体系中,可衔接'故步自封''故态复萌'等贬义词汇,形成语义关联链。